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青渔趣

(2022-05-06 21:59:40)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旅游图片

知青渔趣

李晓东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李晓东

50年前,我插队到辽宁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那时我不满16岁。浑身孩子气的我常常和村里的小青年们一起上瓜园、下池塘、抓野鱼……玩得很痛快,至今想起仍回味无穷。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撴的鱼   

我至今不会钓鱼,但说起钓鱼的乐趣,我则别有一番体会,那便是“撴的鱼”——一种东北农村的土法钓鱼。

我刚刚插队到农村当知青的那年秋天,一天雨休,我与同龄的农村孩子们一块儿去“撴的鱼”。

“撴的鱼”是用一截树枝当钓竿,绑上一米左右长的线绳当鱼线,鱼线的前端拴一枚稍大些的鱼钩,在鱼钩的上面约三寸左右处,缀上一小块铅饼(我用废旧的牙膏皮替代)。再随手捉一只刚长好四条腿的小青蛙,将其往地上一摔,将昏死过去的小青蛙作“苏秦背剑”状。再用鱼钩钩住,这便是鱼饵。然后就可以挑起小鱼竿“撴的鱼”了。

所谓“撴的”,就是将鱼饵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投人水中,随着铅饼与水面的撞击,会不断发出“扑通、扑通”的撞击水的声音。钓鱼人不能老停在一处“撴的”,要沿着水边四处溜,寻找有鱼的地方,特别要注意将鱼钩尽量往长满草的水边“撴的”。

当时,农村稻田旁的排水渠,沟沟汊汊里的野鱼很多。有一种嘴特别大的鲶鱼,最喜欢吃小鱼、小虾和小青蛙。它常常在水边的草丛中藏身,大概是因为听到青蛙扑通、扑通的声音,鲶鱼以为小青蛙跳入水中,便不顾一切地把这刚入水的鱼饵一口咬住。于是随着小鱼竿的挑起,我们便有了“战利品”。

一个下午过去,我这新手居然也“撴的”上两条四、五寸长的大嘴鲶鱼。这使我很兴奋,甚至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愉悦,直到今天仍不能忘……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摸鱼不需要任何工具,全凭两只手,最需要的是感觉和悟性。没人教,也没法儿教。起初,我以为鱼是在水的中部游,常常把手悬空在水中到处抓鱼。除了偶有鱼撞手或手碰鱼的遗憾外,一条鱼也未曾抓到。后来小伙伴告诉了我摸鱼的秘笈:鱼常常是紧贴水底游的,手要紧贴水底摸。一旦碰到鱼,不要用手去抓鱼而是顺势将手向下一按,鱼就会被你抓到手心里了。我认真领会并如此去做,效果果然明显。只是我的“摸技”不佳,已撞到手心的猎物,却常常被它们从指缝中溜走,使我感到惋惜和遗憾。后来几经实践,我终于成为“胜利者”。摸到鱼的一刹那,心情自然是特别愉快,哪怕是一条极小的小鱼,也能带来喜悦,我总要小心翼翼地将其从水中捞出,再将鱼穿到那蒿杆制成的“鱼串”上。

摸鱼虽然有趣,但也有令人蹙眉的时候。那便是摸到一种叫做“黄缸子”的野鱼。这种鱼很像鲇鱼。扁扁的头大大的嘴,鳍处长有坚硬的骨刺,一旦触到它,那浑身的骨刺便立刻乍开。如果摸鱼人没有经验,双手便会被其扎得鲜血直流,疼痛难忍

还有摸到癞蛤蟆的时候,也会让人恶心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当你的手不停地在水底到处乱摸的时候,一旦碰到肉呼呼的家伙,根本来不及辨别是什么,急忙地将手顺势向下一按,然后再将猎物高高举出水面大声喊道:“快看啊!我摸到了一个大块头……”还没等小伙伴们回过头来,赶紧把手中大块头扔回水里,原来抓在手中的大块头竟是浑身长满脓包的癞蛤蟆。这种东西,平时大家都远远地躲避它,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有了这次教训,再在水底到处乱摸的时候,就会加倍地小心起来……

 

  撇鱼就是将一处水域较浅,蓄水不很多的水坑,用泥土将四周叠垒起泥坝使之与水坑隔绝起来。再将其中的水撇干,鱼便留露在干涸的水坑里了。撇鱼的关键在选址,地点选不准,劲儿不少费,弄得浑身是水满脸是泥的、照样撇不到鱼。一次,邻居家刘哥招呼我去撇鱼,我二话没说,提着铁锹、水桶就跟在了刘哥的后面。已是晚秋季节,水坑滞留的水已不多,简单垒起一道水坝,我俩便抡圆了膀子撇水。不到半个时辰,只见鱼儿已在渐渐干涸的水坑的浅水中打着水花,看样子鱼还真不少,更激发了我俩的情绪。随着坑中的水一桶、一盆的减少,鱼儿最后聚在一处不大的小水坑里挣扎。顾不得浑身泥和满脸的水,跪在泥水里的我开心地从小水坑里一条一条往外捞鱼。那小水坑仅有水桶般大小,里面挤满了清一色的鲇鱼。半斤多大小的鲇鱼在水中、泥中和我们的手中拼命地挣脱着,那一摇一摆的尾巴不时将泥水溅得我和刘哥满脸、满身,我俩只顾咧嘴笑个不停,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撇到满满一水桶鲇鱼,那高兴的劲就甭提了!

晾鱼

  晾鱼也是东北农村的一种捕鱼土办法。用竹杆、柳条枝或高粱桔什么的绑扎成同水渠一般宽窄的拦截物,将其安放在水渠有落差处的下游,上游水顺其缝隙流走,鱼儿便被截在了“晾子”上。

  一次,房东的儿子小权眨着机灵的大眼睛问我:“东哥,我踩好了一处‘窝子’(即有鱼的水渠),咱两去晾鱼准行!”不等他说清楚,我便急不可耐地催他快走!小权带好了水桶、笊篱,我则把我家的一个旧纱窗带上。渠水很窄,水流也较缓,放上纱窗正合适。只见一扎多长活蹦乱跳的野生小鲫鱼顺水掉落在我们的纱窗上,每隔十分八分钟,就能满满地捞它一笊篱。直乐得我和小权合不拢嘴。

   “你这个‘窝子’踩得可真不错呀! 我在表扬小权。

  “没想到用我家的旧纱窗当‘晾子’还真管用! 我在自言自语。

我和小权一唱一和地乐不可支,不到一小时,竟捞满了一水桶鱼,看样子鱼仍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我们不得不再回去取桶井往回运鱼。如此这般、我俩一直折腾到半夜,收获非常可观,大大小小的鱼装满了七八桶,大约有200多斤。

眼前这么多的小鲫鱼难坏了我和小权。眼见着鱼多得炸鱼酱、炖酥鱼、油炸鱼……咋也吃不了,不如去外村卖掉,也许会有些收获呢!我提出建议。说干就干,我和小权鱼装上手推车运到已经干涸的清河对面的六寨子村。开始,我俩大呼小叫地吆呼了老半天,以5分钱一斤的价格仅仅卖掉了三五斤。我们以为没人买是人们嫌太贵,后来,我俩把价格降到2分钱一斤,还是没人买。就这样,我俩走街串户地转悠了大半天,总共买了不到十斤鱼,收入不到一元钱。悻悻的我俩只好又把鱼运了回来。

“晒鱼干喂鸡吧!”我慷慨地把一车鱼都送给了小权家……

悠悠50年过去,每当回忆起当知青的日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总有忘不了的乡情。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知青渔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