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9日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老家的变迁
李晓东
爷爷奶奶建国之前就闯关东到了东北谋生,由于爷爷早年曾经在热河省当过铁路(文书),文革期间被批斗并遣送回老家。
我老家在河北省宝坻县的赵各庄公社芮庄子大队,地理位置属于京津冀交界的地方。具体说,我老家所在地的村庄距离北京、天津和唐山三座大城市分别相距不到100公里。按理说,老家人完全可以邻近大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近水楼台地发展经济,进而把老家建设的更好。但是,在50年前那个年代,还没有提出对外改放,农村也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反而强调计划经济,主张大锅饭,还高喊“要草,不要苗!”……以至于老家的经济和生活几十年停滞不前,老家一直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家家户户只能维持温饱。
记得,1970年我从东北回到老家后,我眼睛里所看到的大多房子竟然大多是泥土房。我奇怪的是,老家房子的门窗比较小,而且没有北窗户却有北门。窗户小采光就不好,冬天会特别寒冷。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爷爷家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却糊着窗户纸。老家房子的室内装修也不如东北宽敞明亮,房间比较狭窄,南面是一铺通长的土炕,北侧的一面是一个大躺柜,便占满了房间的面积。让我不得不在心里犯核计,老家的住房状况要比东北落后许多年呢?
老家的村容村貌也缺乏规范和整洁,没有经过规划的街巷和错落无序的房宅之间,偶尔会有一眼古老的水井。人们常常会围在井沿排队等候挑水。村民的衣食用水就靠这旱井提水出来。1970年,17岁的我第一次在这种旱井替爷爷奶奶挑水。由于我没有经验,更不会使用那股劲儿,结果我不慎把水桶掉落井里,害得六姑替我打捞出来。夏天还好,到了冬天,井沿周围就会冻成一片冰面,稍有不慎就会被摔得“人仰桶翻”……
距离爷爷家不远处,有一间破落不堪的小平房。没有院落,也没有门楼,甚至连房门也没有。径直走到屋里,我看到了一个破旧的碾子。六姑告诉我,这是供村民来碾米的地方。以往,我只是在书中看过碾子,但实际并没有使用过。回到老家,我才亲身的体验了碾米的辛苦。
那年,我是冬天回的老家。我发现家家户户都舍不得烧柴火,只有炕头才会散发出一点点暖和的气息,家家户户的屋子里都是冰冷冷的。唯一能取暖的设备是一个破旧的火盆和里面带死不活、奄奄一息的火灰,时不时会散发出一点点微微的热气儿。为防止小孩子的着凉感冒,年轻的母亲会为小孩子做一个棉垫子,缝在裤子的后面(俗称屁股帘子)。这种办法后来被我借鉴到东北,我孩子小的时候,当年也是用这种办法御寒,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候村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记得我小时候,还可以时不时地吃一点儿饼干或糖果小零食,老家的孩子们可就没有我这样奢侈了。他们没有任何零食可吃,最好的零食就是被冻得硬邦邦的烀熟的地瓜。孩子们想吃的时候,缓过来就是他们最理想的零食了……
一晃50多年过去了,老家现在已经划归天津市宝坻区管辖了。
2018年9月15日,借儿子工作调往北京之机,我们老两口和弟弟也随儿子的车一同去了北京。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回老家为爷爷奶奶的墓地添坟土烧纸钱。
回老家的信息,我提前一天就告诉了老家的六姑,让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六姑听说我要回老家,便兴奋的告诉我:“你们这次来,就多住几天吧!”。
为了打消我们给她添麻烦的顾虑,六姑还特意强调:“老家已经今非昔比了!我家的住房宽绰着呢!”
“我家是独门独院,上屋是三间大瓦房,下屋还有两大间西厢房,多少人来我家住宿都没有问题的……”六姑诚心诚意地补充道。

六姑家的宅院正面是三间大瓦房,西面是两间同样结构的厢房。房子的外墙都贴着“白地儿浅花”图案的瓷砖,再配上铝合金的门窗显得宽敞整洁。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六姑家与邻居相隔的西面外墙上竟然贴着一幅瓷砖镶嵌的《幸福家园》的画作,既美化了宅院的环境又显得主人热爱生活。


再观察新居里面的设施,大多是城里人时尚的陈设。有新款式的木制家具,与之配套的是空调、冰箱和液晶电视……出乎意料的是她家那独立的厨房,里面有天然气管道、有自来水及上下水设施,还有抽油烟机和热水器一应俱全,即使城里人也很难有如此宽敞的大厨房。
令我吃惊的还有院子里那个独立的卫生间,不仅安装了抽水马桶,还安装了太阳能的淋浴设施。这一点令我非常的羡慕,即使东北农村的今天,也没有几家农户会安装了如此先进的太阳能设施呢。
六姑夫告诉我,去年他家投资了将近3万块钱,安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的设备。现在他家再也不需要再缴纳电费了,每年还会把自家用不了剩余的电卖给有关部门,并取得一些补偿呢。

我在慢慢欣赏六姑家的新房时,看到一位衣着整洁的小伙子不断屋里屋外、进进出出地忙着炖鱼炒菜。
六姑告诉我:“听说你们今天来,我特意让女婿请假来给你们做菜的。一会儿你们就可以品尝到他的手艺,我女婿做的菜特别好吃”。六姑说话的语气有些沾沾自喜,我知道六姑不是替女婿吹嘘,而是担心自己农妇的手艺慢待了我们,所以不得不请来颇有厨技的女婿亲自掌勺,她是想以最好的佳肴招待我们。
六姑的女婿亲自给我们上灶,用烧柴火的大铁锅为我们炖了一条12斤的大胖头鱼。大铁锅的周边冒着白呼呼的蒸汽,我们离老远就闻到了阵阵的鱼香。我看到大铁锅的旁边还放着一只水桶,里面有半桶特大个儿的泥鳅鱼正在上下翻滚。六姑告诉我:“这是我女婿特意为你们买来的,他要为你们做特色的红烧泥鳅。”我在心底暗暗的感谢六姑把我们作为贵宾来招待,我知道这种泥鳅价格不菲,如此大的野生泥鳅鱼在我们东北恐怕也得30多元一斤呢。
由于六姑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我们来了不久,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就摆满了桌面。除了铁锅炖胖头鱼和红烧泥鳅鱼之外,还有大虾、酱牛肉、虾爬子……
为了增加聚餐的气氛,六姑还请来了二哥(我二叔)及我当年的发小李永清(小双头)作陪。永清听说我从东北回老家,特意在家里拿来了两瓶高档的汾酒助兴。酒桌上大家频频举杯,回忆着当年的往事,诉说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只觉得亲情浓浓的……
临别之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六姑夫再三诚恳的向我们表示:“只要你们不嫌弃我们农村的环境差,欢迎你们经常回老家,就在我家吃住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