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白公馆”“渣滓洞”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文化体育娱乐情感理论文化艺术健康军事财经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旅游游记 |
走近“白公馆”“渣滓洞”

“白公馆”也叫“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位于重庆歌乐山下的一个山坳里。今天若看其周边山清水秀的景色,实在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远远望去,眼前的山势起伏,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茂盛的植被密得不透阳光,可谓是丛林叠翠,荫凉蔽日。还有那飞瀑流水,给人以山美水美,动静和谐的生态画面。
然而,就在路边林木掩映的草丛中,人们会发现一个个先烈英灵的雕塑。让人无法想象在这秀美的山林静谧之处,竟然隐藏着两处囚禁共产党人的魔鬼监狱。
我最早听说“白公馆”和“渣滓洞”,还是60年代初期。那时候人们的文化娱乐就是收听广播,最吸引人的是收听长篇小说联播《红岩》,就在收听的过程中,我才得知“白公馆”和“渣滓洞”是国民党在重庆关押共产党人的两个监狱。这里专门使用惨绝人寰的刑讯工具严刑拷打共产党人,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
“渣滓洞”,在三面环山的一小块隐蔽的空旷地,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这里有一组灰色的建筑,便是当年戴笠关押“政治犯”的地方。走进渣滓洞,看到的是牢房的铁窗如笼子一般,牢房的环境阴暗潮湿,“刑讯洞”里面的刑具令人恐怖,这里的一切都令人心头恐怖和震撼。
白公馆里关押的是“案情严重”的政治犯。别墅的院落有一个简易大门,上面是白底黑字的《白公馆》三个大字。迈入大门,可以看到一座花坛,花坛中有数座雕像,那是被国民党关押在此的烈士群雕。
其中的《许建业烈士》雕塑,就是《红岩》中的主角许云峰。看烈士雕塑那栩栩如生的表情,可以让人感觉到,当年监狱里敌我之间斗争的尖锐激烈,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不惧严刑拷打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白公馆院子里的建筑物墙上写着“进思进忠、退思补过”、“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当年国民党的宣传标语。
白公馆的周围高墙耸立,电网密布,另有众多的碉堡和岗哨监控;室内是按照原形复制的窄小的木床、拥挤的床位,还有那简陋不堪的设施,可以想象的到当年先烈们的居住环境的恶劣,即使是有翅膀的小鸟都插翅难逃。

在这个窄小的环境里,我看到了刑讯逼供共产党人的“隔离室”和“刑讯洞”。在那个闪着阴暗红光的“刑讯洞”中,我目睹了当年的“老虎凳”、“刑讯椅”以及铁链、脚铐和烙铁等酷刑工具……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当年敌人对革命先烈实施的种种酷刑,联想到当年江姐就在这里被敌人用竹签子“十指穿心”的。这里的酷刑,把革命者折磨的死去活来……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一座不足5平方米的水牢,黑暗和潮湿侵蚀着革命者的身体,令人坐卧不宁……所有这一切,都正在无声地控诉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残暴……
这里曾关押过抗日将领黄显声将军,“挺进报”作者陈然,同济大学校长周均实,以及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其幼子“小萝卜头”等等。
在另外一间牢房里,一面绣有五星的红旗摆在橱窗里。经过岁月的沧桑和洗礼,它的色彩虽然不再那么鲜艳,但从那褪色的旗面仍然能够看出仿佛烈士的鲜血……由于那时候先烈们还没有看到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他们只能凭想象“绣了”这面旗。他们用自己磨制的“铁片小刀”,将黄纸剪成五颗五角星。用饭粒把一颗大黄星居中粘贴到了红绸被面的中部,再将四颗小黄星分别粘贴到红绸被面的四角。这是一面有独特创意的红旗,与今天的国旗构图完全不同。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面红旗的价值仍然难得的宝贵。
这是先烈们在那生命随时被剥夺的残酷环境下,仍然以乐观的心态,盼望着新中国的诞生,盼望着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这种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对新中国强烈的渴望和期盼,对我们后人来说是多么的值得令人仰慕啊!于是,我和老伴在这面红旗下与之合影留念。
令人深感悲伤的是,就在重庆解放前三天的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下令在逃往台湾之前将关押在这两处的共产党员全部屠杀。
英灵已逝,往事已作烟云,而魔鬼监狱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回首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依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那就是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后人争得民主与自由的权利!革命先烈的“红岩精神”那是怎样的一幅荡气回肠的悲壮画卷!
今天,党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这也是我们缅怀先烈遗志应尽的职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