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婆婆

标签:
北京旅游风光摄影作品开原黄旗寨的“白鹭洲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第一次见到奶奶婆婆时,那还是在1980年10月我和爱人回天津宝坻老家旅行结婚。
初见奶奶婆婆给我的印象是善良、勤奋、和蔼、可亲。那一年,奶奶婆婆已经过70岁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一个慈祥面善的老奶奶。她保存了旧社会过来的女人的形象,脚下缠了足。半长的短发在脑后面打了一个发髻,用黑丝网套着发簪。衣着是代大襟的传统式衣服,纽襻也是用布条自己盘制的斜缝在腰间,显得特别的干净利落。
奶奶最显眼的特征是她那双裹着的三寸金莲,很明显奶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在我看来,她那双小脚是不能走路的。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奶奶的小脚不仅能走路而且步履轻盈。只见她拄着拐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甚至身轻如燕。不过,奶奶走路的步履很小,她的身体重心好像不很协调,略有些左右颠簸的摇摆状。虽然她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却从不摔跤,还不乏颠簸中带有敏捷,手中拄着的拐棍在似乎仅仅是一种装饰,没什么起到实际用处。
奶奶曾经给我们讲过她的身世,她是农村的苦孩子,父亲给地主当雇工,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天黑后才能回家为孩子做饭。为了吃饱肚子,母亲还要起早贪黑的纺线赚一点钱补贴家用。而那时的奶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次奶奶感冒高烧了,身体已经虚弱得坐不起了了。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阵一阵的寒冷,于是特别想吃一碗汤面却不敢向母亲提出来。只好自己在心里默念:“等妈妈纺完这捆线就和我妈说……”经过十几次的思想斗争,又经过不断的鼓励自己,最后她才终于说出来自己心中的想法。妈妈得知后,用从面口袋上扫下来的不多面粉给她煮了一碗热汤面,让她感觉到这碗热汤面是真的香啊!
出身贫苦的奶奶,从小就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嫁给了读过私塾的爷爷公公。爷爷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他曾经教过奶奶写自己的名字,虽然她没有学会写字,但却认得自己的名字了。
爷爷结婚不久就离开农村,跑到城市里找工作了。此后,两人一直异地分居。奶奶一边抚养公爹,一边还要照顾太爷太奶,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一表人才的爷爷后来当了铁路警察。爷爷当年穿着一身警察制服的回了老家,那个“帅气”顿时轰动了全村。身高1.63米的奶奶和身高1.84米的爷爷站在一起,在乡亲们的眼里确实有点“不般配”呢。
后来,爷爷把奶奶接到了自己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由于爷爷有了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爷爷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那时候,城里人对农村的人总是有些瞧不起。尤其是对像奶奶这种“缠足”的女人更是不屑一顾。但是,奶奶却从不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而缺少自信。每天早起去菜市场买,她甚至敢面红耳赤地于小贩们讨价还价。虽然她不认得称,但她却总是盯着秤杆看着,装作很内行的样子,以至于“骗”得小贩谁都不敢唬她。
过惯了穷日子的奶奶,她自己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她还常常督促爷爷“要勤俭些,供二个儿子上大学还需要许多钱呢……” 就在奶奶一分一分钱节省的状况下,他们的两个儿子就是靠奶奶从牙缝里节省下来的钱念完了大学。
50年代时,奶奶随爷爷的工作来到沈阳,参加她了街道组织的“家庭妇女扫盲班”,聪明的奶奶识了很多字,她还帮助别的老人识字。识字后的她,每天都抽时间读书看报,后来,她竟然借孙子的光,阅读了许多《少年文学》、《中国少年报》和多种文学期刊。后来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多,她竟然自己阅读了古典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直到80多岁时,奶奶的眼睛仍然不花,我和爱人从机关带回家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辽宁日报》等报刊杂志,她也时不时的翻阅,有时看到新鲜事还讲给我们听。
奶奶特别关心国 内外大 事,1986年北
1京发生了“学1潮1动1乱”。我和爱人每天晚上必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
让奶奶得知“学
奶奶不但读书看报,思想也进步,平日里她总是嘱咐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千万不能因为家里的私事而影响工作。她还不无骄傲的向我们炫耀:“咱家可是个革
1980年10月,我和爱人在老家小住的几天里,奶奶领着我和爱人逐家逐户地去亲戚家串门。亲戚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们,家家都争着请我们吃饭,看来奶奶的人缘真的好。
奶奶自家住的是地震后建的两间小屋,爷爷奶奶担心我们小两口居住不方便,两位老人就去别人家寄宿。小屋成了我们临时的婚房。奶奶想的很周到,把房间收拾的很干净,两床被褥都是新做的,分别是鲜艳的红色和绿色的被面,这是根据当地的风俗特地给我们准备的,既显得新婚的喜庆,也表现了两位老人对我们新婚的美好祝福!
与奶奶暂短的几天相处,她老人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对以后奶奶来东北与我们在一起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