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青”的那段岁月

(2021-07-21 06:57:31)
标签:

想起“知青”的那段岁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博主北国风的老照片

分类: 小说诗歌

想起“知青”的那段岁月

李晓东“知青”的那段岁月

“知青”的那段岁月

197092日,开原县革命委员会在火车站前的广场召开了“全县欢送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我们每个刚刚毕业的中学生都背着行李卷儿,排着队伍在站前广场上听候开原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的讲话,等待他的一声号令我们将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

开原县隶属于辽北铁岭地区管辖的一个小县城。那天,空旷的站前广场没有拉起革命口号或标语条幅,也没有被秋风吹得嗖嗖作响的猎猎红旗,更没有人给我们带上象征光荣的大红花。广场中间,挤满了各个中学毕业学生整齐的队伍,队伍的两侧是空空荡荡的敞篷大货车。

50年前的我不满17岁,对社会还处于懵懂阶段。但我知道,下乡插队已经成为所有的中学生毕业之后的唯一出路。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只能积极的响应并参与其中。

送我们出发那天,与平常的每一天没什么两样。我根本没有听懂主席台上的领导到底说了些什么,直到大货车的马达启动后,轰鸣的噪音才催促我们匆匆忙忙地登上了敞蓬的大货车,然后,挤满敞蓬的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分别朝着各自的目的地一路颠簸……

 

一、下乡的路上

从城里动员大会的会场 到农村青年点儿的一路上,

没看到欢送我们的队伍 气氛也显得有些冷场。

原以为会听到一路的锣鼓声声震天响,

实际上 没有欢送和欢迎的人群夹道迎来送往。

 

二、没有热呼气儿的“青年点”

生产队的青年点儿 为啥如此冷冷清清?

只见火炕上的行李卷、地上的洗脸盆 乱七八糟的堆放。

满地的烧火柴 没有盖子的大水缸 环境竟然又乱又脏,

老知青对新同学的欢迎 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热衷心肠。

 

大家把行李卷儿往坑上一扔 然后随便的一躺,

临来之前满腔的热情 顿时从心里往外发凉。

原本想大有作为的兴奋 早已化作幻影泡汤,

最担心的是自己此后的日子 将会过得怎样?

 

乡亲们为啥如此冷清?老知青的情绪为何也不很旺?

倒是让我想起了临走出家门之前,父母对我的嘱托:

“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可别磕了碰了把自己弄伤……

让我想起了离开家时 母亲送我的眼泪和罗嗦的家常。

 

三、生产队的钟声

从那天起,我们的身份从学生改称“知青”,

从那天起,天刚亮就听到上工的钟声在村落的上空回荡。

生产队的时钟不是老挂钟 而是“一截铁轨”挂在树上,

在队部里住宿的饲养员 天刚亮就会把钟声敲响。

大家早早的来到队部 为的是听从队长农活的安排,

然后跟在“打头的”后面 分成一大伙几小帮。

直到天黑后才听到“打头的”吼一声“回家了”!

已累瘫的知青 才盼来这声收工的信息回去歇歇臂膀。

 

从此,知青的生活作息有了全新的改变,

再不可以睡懒觉直到太阳晒到屁股上。

太阳的出没 才是以后出工收工唯一的“考量”。

天亮必须劳作 日落屁股才能坐到炕上。

 

四、累死人的农活

1.春季的农活

乍暖还寒的时候就开始抡大镐、砸铁锤、刨粪堆,

常常要震裂了虎口 手掌还被磨出厚厚的老茧。

春耕时 起早贪黑地跟在老农的身后“踩格子”,

播种时跟“老把式”学扶犁点种、“压垄保墒”。

 

最辛苦的是水田地的灌水、坝地和插秧,

早春的水刺骨的凉 麻木了手脚却不能上岸晒太阳。

因为农活必须抢抓季节 误了时节就会少打粮……

挑稻苗插秧是一项重体力农活,知青必须争着上!

 

稻苗的根部必须要附带厚厚的土壤,

于是给“挑稻秧”的知青们增加了肩头的份量。

挑来的秧苗还要按需要分散撒到稻田的角落四方,

以方便女社员手脚麻利的将稻秧插入泥浆。

 

瘦弱的稻苗眼见着长高、变绿、像个小姑娘,

舒展它的叶子在微风中涌起了阵阵绿浪。

最可爱的是 它们在稻地里排成了整齐的一行行,

仿佛大自然的画笔绘就的图案 好漂亮!

 

2.夏季的农活

春天刚在忙碌中过去 夏天又来的太匆忙,

因为有风调雨顺的关照 庄稼苗发疯般地猛长。

旱田铲地、水田薅草成了我每天的劳作总不换样。

早起铲地到中午,又从中午铲地到晚上。

 

烈日炎炎暴晒 后背肩膀掉脱落了好多层皮,

弯腰低头薅草,累得腰像折了一般疼的慌。

最累的要数跟在小毛驴后面拉“稻田除草器”,

小毛驴拉着“驴拉滚”闷头一个劲儿朝前趟。

 

从天亮拉到天黑,“驴不停蹄”好倔强,

我手扶“除草器”在后边儿离了歪斜地紧紧跟上。

那动作有些像当年的 红军长征过草地,

两只脚在泥水里 反反复复的刚刚拔出来再插入稀泥。

 

被小毛驴牵拉了一天 累得拉了胯,

呼哧带喘地回到青年点 晚上“爬炕”都嫌累得慌。

疲劳的瞌睡 打败了饥饿对食物的欲望,

身子骨刚刚倒在炕上 立刻就进入了梦乡。

 

除了农活的繁重 还有吃饭不能应时达点的饿饥肠,

由于起早贪黑 这里的村民春夏秋冬只吃两顿饭,

倘若饿了,歇气时农民可以嚼个玉米面的干粮。

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只能饿着肚子“没商量”。

 

3.秋季农活

头顶炎炎烈日 人们开镰收获秋的欢唱,

收割庄稼有窍门儿 知青们的蛮力却用不上。

割高粱“耍叉”、割玉米不跟趟、割豆子扎手疼得慌……

歇憩了,可知青的面前永远是割不完的“门帘子”好长。

 

为了尊严和面子 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

恨自己如此“不成钢”我不得不咬牙割下去!

多少次 被自己的镰刀砍在手上腿上……

手上的水泡破了又变成血泡 时间长了再变成老茧。

 

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再被秋风吹干……

泪水含在眼里 却不敢露出一点忧伤……

我真恨自己 年轻力壮竟然如此的疲软,

连老头和妇女都跟不上 更难像男子汉那样把头昂!

 

最渴望此时有人来帮我一把 让我撵上大帮,

最渴望痛得像要折了的腰 能直上一小会儿……

我暗自在心里核计:谁若能来接我一把……

若是男人 我请他喝酒;若是女孩 我娶她做新娘。

 

想归想 不过是白日做梦根本无人肯相帮,

面对“门帘子”只能再猛挥手中的镰玩命地往下砍。

当太阳只剩下最后那一抹夕阳,

我砍倒了最后那颗站着的高粱。

 

此时的我 浑身累得散了架一般黯淡神伤,

披着夕阳 再装车拉粮进了生产队的院场。

将拉回来的庄稼 码成小山一般高的垛粮。

一个秋季 天天是披星戴月割地装车、码垛拉粮。

 

秋季的农田基本建设 开辟了“大会战”的战场,

“会战指挥部”动员各乡镇建千亩连片的农田样板。

到处是修河堤、建闸门、筑道桥、疏河道的工地,

到处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人声鼎沸和彩旗飘扬!

 

人头攒动万人齐上 肩背人扛一派热火朝天气象,

口号声震天地响,更有高音大喇叭促使气氛高涨!

到处是宣传鼓动 到处是红色的海洋,

到处是知青身影 到处是知青的臂膀。

 

男知青推独轮车、挑土篮 拼命地挖土方,

女知青拉纤绳、装沙土 给独轮车和土篮装满了希望。

知青们抡镐挥锹把汗水洒在第二故乡,

知青们挖沙运土 登上“会战”的光荣榜!

 

4.冬季农活

冬天 是享受劳动果实的季节,

生产队场院里 摆满了堆放整齐的一垛垛粮。

所有付出的汗水 都变成了激动的泪花,

心情别有一番喜悦 丰收带给人们收获的繁忙。

 

靠南面的一侧 散堆着是杂粮,

有高粱、大豆、谷子和成堆的玉米棒,

北面的一侧 整齐的堆着十几垛稻穗颗粒饱满的稻秧,

场院的中部 是平整出的一大块地面留着上冻后打场。

 

上冻之前 用石头碾子把地面压得镜子般又平又亮,

上冻之后 地面硬的像铁板任你碾压脱粒特别的爽!

东北人有东北汉子的豪爽 越冷越硬越“打冻场”,

只有在冻硬的“镜子面”上打场 粮食才不会被碾进土壤。

 

三九严寒北风呼啸的夜晚,

正是我们“挑灯夜战”(贪黑打场)的时光。

那时候经常停电 为避开白天用电的高峰,

天天晚上还要再“夜战”到后半夜甚至天亮。

 

高粱、大豆和谷子杂粮 需用石头碾子碾压脱粒,

稻子,由女社员解稻捆 年长者捆稻草,

而知青的任务就是上机器脱粒忙。

疲劳过度的知青 竟然在脱粒机前站着就进入了梦乡。

 

如今 一想到当年的贪黑“打冻场”,

在严寒的深更半夜 手脚都会被冻得无处搁无处放。

尽管人们困乏挨冻付辛苦 仍愿意参加“夜战打场”。

只为能得到加半天的工分儿 还有那顿夜宵可饱暖胃肠。

 

那可是热呼呼的“白对白”(米饭和豆腐的代称)可劲造,吃得大伙全身发暖 撑得人人肚子鼓涨涨。

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大米饭和炖豆腐不算什么,

可在那个年代能吃到这样一顿饭 可真的是解馋好棒!

 

五、知青岁月的收获

说起当年的知青生活 我会有说不完的感受,

我已把其中的酸甜苦辣都留在了记忆里。

那是讲阶级斗争的极左年代,

让我们疯狂 甚至让我们以革命的名义作恶才爽。

 

贫下中农带领我们狠批“地富反坏右”,

我们义无反顾地专政并上纲“牛鬼蛇神”。

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知青们带头上上下下的穷折腾 似乎天天在忙……

 

知青们为当年的偷鸡摸狗 打架斗殴而后悔自责,

打扰了乡村的朴实宁静 暴露了自我丑陋的面相。

老乡们用淳朴和包容感动了知青,

教会他们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 真诚和善良。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知青也难免遇到挫折,

心里有了委屈 只能在夜色下与月亮悄悄地说一说。

再大的困难只能自己扛 再难过的河也得自己趟,

扛不住的时候 也只能打掉牙咽到肚子里搁……

 

如今的年轻人也许不能相信,

经历了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练 知青们已成了铁打的硬汉。

从此 再没有什么不可以克服的困难,

更增添了我们直面人生的 勇敢和气魄。

 

知青生活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

青年点每天都会有新的故事充满坎坷。

知青们普遍有性格 不被困难和挫折所屈服的意志,

就是我们当年那段知青生活最大的收获!“知青”的那段岁月“知青”的那段岁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