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2020-12-14 16:07:59)
标签:

北京“胡同文化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散文诗歌小说杂谈评论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分类: 旅游游记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李晓东

2020年的“十一”过后,我和老伴搭乘儿子的车来京,我们想在北京待上一个月的时间。于是,我想走走京城的老胡同,了解一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首先,我先了解了什么样的巷子才叫胡同?据说元朝的忽必烈打进北京并在北京定都后,蒙古族的达官贵人纷纷选择风水好、水质好的地方打水井、盖房子。蒙语的胡同,就是有水井的地方,也就是人宜居的地方。

元朝人对胡同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后边四合院的前墙到前面四合院的后墙,两墙之间的距离在18步以内的为胡同(相当于今人九大步,约九米)。

此外,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东西走向的狭窄巷路叫胡同(北京95%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而南北走向宽阔一些的巷路则被叫做街(一般的街宽为24步、36步,也就是12米、18米)。

由此看来,北京的胡同最初始于元代。后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不断发展,至今已多达7000条。

胡同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有以人物命名的“文丞相胡同”;有以市场商品命名的“金鱼胡同”;有以当地土语命名的“闷葫芦罐胡同”;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长达6.5公里;最短的“一尺半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钱市胡同,仅0.75米”……

当年,曾有许多名人住在胡同里。比如米市胡同里住着康有为、北半截胡同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到过孙 山、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梅兰芳住过,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西四北三条住过程砚秋……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我和老伴儿先是来到了前门大栅栏附近的八大胡同,这里包括“百顺”、“胭脂”、“韩家”、“陕西巷”、“石头”、“棕树斜街”、“朱家”和“大力”八个胡同。如今这里依旧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老胡同和许多古老的建筑。

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这里可是北京城 烟 花 柳 巷的代名词。这八个胡同的沧桑岁月,虽然与灯红酒 绿、色 情堕 落和烟 毒罪恶有着相互交织、如影随形的关系,却也曾经出过许多倾国倾城的名妓,如高圆圆、赛金花、小凤仙......也曾出现过几段感人肺腑的侠肝义胆的轶事和情感动人惊天动地的感情故事。

当年,在八大胡同里藏匿着许多千娇百媚的女人。其中最富盛名者就属状元夫人“赛 金花”。她传奇的身世、备受争议的经历以及令人悲怜的结局,致使人们都为她在乱世中曲折离奇的一生留下很多想象和争议的空间。她先住在石头胡同,后来她又住进了八大胡同陕西巷内的“怡香院”。这是一栋两层楼的红色系古迹,也是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

下图的《上林仙馆——四合院

当年护国将 军蔡 锷与侠妓小凤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这里还有民国时期的青  女子小凤仙住过的遗址,当年小凤仙曾经协助云南都  督蔡  锷逃离北京的传说,更是塑造出青  女子与护国将军缠绵的世纪之恋。颇显侠女形象的小凤仙,实在令人钦佩。

由于八大胡同极具历史意义与价值,即使北京的许多老城区的胡同被拆迁,但八大胡同仍被保存了下来。

我和老伴儿漫步在胡同其中,看到的许多低矮破旧的建筑物,虽然其外表早已被岁月摧残得断壁残垣,但若驻足细细品味那破败斑驳的历史遗迹,似乎还能从中寻觅到一点点蛛丝马迹,那便是北京历史的鲜活例证。我们走在今天的胡同巷路里,仿佛蜿蜒迂回在的民国时期的岁月中,也恰似穿梭在回顾往事的时光隧道之中。

老北京的胡同,有许多很有名气历史传闻。我们游览的大翔凤胡同,就是末代皇 溥  仪的   妃文秀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还有九弯胡同,胡同里有13道弯,是北京拐弯最多的胡同。还有很多保留着旧时风格的绣楼;著名的琉璃厂文化街也在这里,这可是元明时期就设置的琉璃窑厂,清朝初期这里就开始经营古董,后来逐渐成为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集散地,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北京的老胡同,初来乍看会觉得很狭窄破旧、很低矮灰暗。倘若你多串上几条巷子,再与那里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你就会听到每条胡同都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历史传说。就是那些趣闻掌故,记载了那一段历史的风貌,并蕴含着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那一座座拥挤的、陈旧的、破落的四合院,就好像一座座即将消失的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在那个年代的印记。

下面这位先生,就是盛情要求我们去他家观光的房东: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我和老伴在游览八大胡同那天,恰巧遇到了一位热情好客的胡同老住户,他诚恳地邀请我们走进了他家那低矮破旧的平房理(只见好多间房子如同火材盒一般里出外进地挤在一起,根本没有一点点四合院的痕迹)。房子的主人是一位50多岁的先生,他家所在的小院大约有50多平米,居住了5户人家。他家三口人,两口子领着一个孩子,母亲去年刚刚病故。他家的住宅总共面积大约20多平方米。其中寝室能有10多平方米,一张双人床,一个小小的桌子,一个狭窄的沙发,一台洗衣机。把一个小小的房间挤得满满的。寝室的外面是他家的小厨房,由于面积狭小,所有的东西都是叠落起来,但是看起来还比较干净工整。

下面这一组照片,表现了房东家里的拥挤不堪: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与其相邻的另外4户人家的居住环境,我也简单的看了一下。每家房间的面积都比他家的更小一些,最小的一家还不到10平米。

我问他这里的房租大约多少钱?他告诉我10多平方米的房间,月租金大约得4000元。但是,从去年起这里的房子都不许向外出租。如果被有关部门发现你的房屋出租后,第一次要给你警告,第2次就会无情地将你的居住权没收。从他的话言话语中,我理解他家就有闲置的房屋,却不敢向外出租,白白浪费了他家房屋的资源。

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似乎听到了他目前最担心的是胡同拆迁的问题。因为,根据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即将搬迁。对他来说,若房子一旦被拆迁,他家房子在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即将失去。有关部门会把他们动迁到何处?已成为他特别关心的问题。还有,新房的居住面积多大以及动迁的补偿费能给多少?这些事总令他朝思暮想地犯核计……

我们从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的一家一户的故事中,就可以了解到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日常柴米油盐的诸多事宜。

如今,北京的胡同已处于在被四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与那些摩天大楼、玻璃幕墙以及时尚的垂直升降的电梯相比,胡同已经处在衰败、没落之中。除了少数四合院的“门脸儿”还在那里站着,里面拥挤的民居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已经下沉。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只能依稀记录着昔日失去的荣华……

时光飞逝,北京胡同的古老风韵在渐渐褪去。这些正在消失的四合院、老邻居、旧胡同...已经逐渐地成为人们对昔日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