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标签: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1970年,我下乡插队到辽北的一个小县城的农村。
一天,老贫农高文儒(打“洋井”的把头),召集了我们六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拉了一马车的“器械”来到村西头的铁蛋家,在他家新盖的两间砖瓦房房前的小院落里打一眼“洋井”。
“高把头”先是让我们将三根铁管子支起高高的三脚架,在其顶端吊了一个滑轮。将一根结实的绳索穿过滑轮,前面绑在打井的钻头上。所谓的“钻头”,其前端焊有一个硬度极高的金属钻头,可以钻透坚硬的沙石层。紧接着是一段一米多长的空心铁管,是用来装钻下的泥沙。再后面,是一段很重的配重铁。绳索的后面分成六股,我们六个小伙子每人手里攥着一股,然后一起发力使劲地向后拽绳索,再同时松手让绳索瞬间回落。这时,那重重的“钻头”就会随着绳索的拽起和回落,而被带起一米多高,再重重地砸下来。“高把头”则负责把住卡在“钻杆”一米左右处的一根金属杠杆,一是保持“钻杆”的平衡,二是扶持“钻杆”用力向下砸。
就这样,不过四个小时,我们六个小伙子连说带笑地,竟把15米的“钻杆”硬是砸了下去。“高把头”不断地观察着通过空心铁管带到地面上来的土质,当黑土、黄土、泥沙逐渐变成纯净的黄沙时,他就果断地宣布:“可以了!”。于是,我们再小心翼翼地拽起“钻杆”。在我们将“钻杆”拽出地面的瞬间,“高把头”把事先和好的稠黄泥迅速地抹在井口处,再竖起事先准备好的井管子,慢慢地插入刚刚打出的井穴。
这是一根16米长的井管子,其中的奥妙在其底部一米多长的管壁上面,密密麻麻的钻了许多大拇指甲大小的圆孔。用细密的铜质纱网在圆孔外面紧紧地卷上两层再仔细绑好。目的是让地下水能够渗入井管却又不带入泥沙……这层铜质纱网的捆绑也是技术,如果一层容易渗透泥沙,如果多层或捆绑不好,会插掉井穴壁四周的泥沙,最终封死井穴,那就会前功尽弃……我真的佩服“高把头”的聪明智慧。
当我们用力压下“洋井”的手柄,看着那清冽的地下水从“洋井”里汩汩地涌出来时,作为年仅十六七岁的知青,我更是有一种成就感。
四十多年前的日子早已逝去,但是,直到今天我总是忘不掉当年“洋井”的作用,忘不掉当年打“洋井”过程中那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