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2019-09-16 20:35:13)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分类: 散文随笔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李晓东

2018年春节,听说沈阳市的“皇寺广场”举办“新春民俗文化庙会”。于是,我和老伴风尘仆仆地赶去一睹盛况。赶庙会的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许多人是特意来烧香拜佛祈福的;也有人是为了品尝特色小吃解馋的;我和老伴来逛庙会,为的是浏览当地的民俗风情再拍些照片。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我和老伴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看到民间艺人捏面人、吹稀糖人的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孩子。我们也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只见艺人不需要精雕细刻,只要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动物捏(吹)制成功,看得人们是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艺人还能用糖稀绘画写字,待之冷却之后变成薄薄的的糖片,孩子们拿在手里欣赏够了便会津津有味地舔起来。

后来,我发现在庙会的西南角处围了一群游人。我好奇挤了进去,发现这里竟然是拉洋片的现场。只见场地上有个约1.6米高做工精细的木柜。木柜上面绘有两条腾飞的金龙,中部是6个观看“西洋景”的小窗口,最下面是多幅的麒麟图案。在木柜的最上面,立着一面较大的广告牌子。右侧条幅写的是:“民族、民间、民俗”;左侧条幅写的是:“继承、秉承、传承”,横幅写的是:“李氏拉洋片”。看起来,这个拉洋片的道具制作的还真的是有范儿有品位啊!

在广告牌子的里面,我看到装有锣鼓、镲子等演奏器材。只见拉洋片的师傅身着红色的马褂,一副典型的艺人行头。木柜的周围摆了一圈塑料凳子,供看客们坐着观赏。我来到这里时看客早已散去,不过,从木柜和演员的服装可以看得出来,他这一身行头是非常的地道,木柜也制作得正统,还有配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

我暗暗的埋怨自己,若是早来半个小时也许会看到他的最后一场演出,我为自己没有看到这场演出而深感遗憾。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逛庙会偶遇“拉洋片”

看到这一幕,不仅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还让我回想起60年前的往事。那时候(五十年代)五六岁的我,随爷爷奶奶生活在沈阳。偶尔在沈阳的街头小巷,也会碰到有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拉洋片”(也叫“西洋景”)。

我曾经亲身体验并看过“拉洋片”,其道具是一个约1.5米高的木柜子(相当于灯箱),木柜的上面嵌有几个圆形小孔,孔中嵌有放大镜,箱内装有事先绘制好的幻灯片。

透过那个小小的放大镜孔,看的人就会看到柜子里播映的“西洋景”。记得,灯箱里一般会有十来张绘制好的幻灯片,操作的师傅唱一段说明的文字,然后拉动一下“销器儿”,灯箱里的画片就换成下一张,观众就看到了带有说唱配音的画面。这在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也算得上是一种既能变化、又有声音的视觉“大片”了。

当年,我透过小窗口看到的是“西湖十景”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听大人说,还有《武松打虎》、《义和团打教堂》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片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影视设施已经走进家家户户。谁家不是大屏幕的彩色液晶电视悬挂在客厅里的墙壁上呢?不仅有现场的实况转播,还可以随时点播观看电影和各种频道的节目,还有5G的电影也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电影里的视频仿佛立体的呈现在你的眼前。谁又有心情再去看几十年前年这种呢“拉洋片”?又有谁会有兴趣再观看这种落后的“西洋景”呢?我猜想,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之外,只有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才会愿意回忆当年的那些往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