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份子”的一点反思

(2019-07-25 21:59:07)
标签:

“随份子”的一点反思

北京旅游风光摄影作品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分类: 世象杂谈

“随份子”的一点反思

李晓东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重庆一位周姓女孩向网友大吐苦水:几年前,闺蜜小唐结婚,由于周女孩与小唐是关系要好的同事,周女孩就特意给小周包了1500元的大红包。如今轮到周女孩要举办新婚庆典了,结婚前,周女孩特意给闺蜜送去了喜糖,还叮咛小唐一定要来参加她的婚礼。虽然小唐当时也一口答应周女孩去参加他的婚礼,可直到婚礼结束,周女孩既没看见小唐的影子也没收到小唐的红包礼金。

对闺蜜小唐的作法,周女孩越想越生气,按捺不住的她发微信问闺蜜为啥没来参加婚礼?小唐说工作太忙忘记了,却只字未提礼金的事。让周女孩生气的不是1500块的礼金,而是小唐压根没有把自己当真正的朋友。其实,其他人也会遇到类似于周女孩所遇到的现象,而我便是其中的一人。

我一直主张低调做人,不喜张扬,更不愿“随波逐流”地找个借口“敛点儿小财”。我也能“入乡随俗”,每逢他人有大事小情、红白喜事……只要对方告知我,便以为人家瞧得起自己,也会毫不吝啬地凑上个“份子”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我月薪仅仅30元钱。那时,人们随礼的“份子”不过一两块钱,大家把钱凑在一起,买个洗脸盆、送个镜框,就算是为两位新人报喜了。如果关系特殊好,买个床单也用不了10块钱,就算得上是贵重的礼物了。

80年代中期,人们的工资大多一二百元。那时候人们随礼的“份子”钱,也水涨船高的涨到了50元。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资由原来的二三百元逐年上涨到近千元,这份子钱也迅速增加到一二百元。

在我参加工作的40多年里,大小“份子”曾经随上过几百次。过往人情更是随出了2万余元。

凡事主张低调的我,家里一直“没事儿”(自己不好意思找个借口敛财),甚至父亲病故也没有操办。

直到2000年,那一年我家恰逢“双喜临门”。一是乔迁新居;二是儿子考大学金榜题名。架不住朋友的极力撺掇,我也效仿别人摆上了几桌。

    这是我参加工作40多年的第一次正规宴请,好事成双应当操办的隆重一些。况且,我当时是在职的小局长,可谓宾客盈门。我觉得自己虽然随份子已付出了许多,但是不想广发请帖借机敛财。最终,我只是请了我曾经随过“份子”的同事和同学。至于相关部门及关系单位的领导,我一个也没告诉。了解我的人知道我为人谨小慎微,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擅交往,人缘“太臭”!

宴请之后,我把收到的“份子钱”登记造册。一是记清人家送我的礼金,以便它日适时回报;二是想看看我积淀了四十年的人情,如今是否能够得到反馈?

认真清点以后,实在让我大失所望。我把收到的“份子钱”反复核算后,还不够我随“份子”全部付出的一半儿。事实上,那些老同志根本没给我“面子”,有许多老领导压根没来参加我的宴请。最令我惊讶的是,来参加宴请并愿意为我随“份子”的人,多是我小学初中老同学,而他们都是收入比较拮据的下岗职工。

而那些收入丰厚的机关干部(我不止一次的给其随过“份子”的,多者,我曾随过4次之多)。却与我在文章前面提到那位闺蜜小唐的做法如出一辙,或者把我的邀请当作耳旁风,或者以忘记为由不参加我的邀请,更不想给我随“份子”钱

这种只想占别人便宜而自己却一毛不愿拔的人,若是个别的少数人还好,竟然多达三十余人。哎呀……这种人的表现让我甚感意外,如今的人对金钱怎么会看得如此之重?对朋友的情谊和人情冷暖怎么会又看得如此之淡薄……怪不得有人说“人走茶凉”,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茶凉,更令我感慨万千的是心凉。

我绝不是想借口收“份子钱”而无耻地掏人家“钱袋”子,实际,我不过是在曾经多次给他人随份子之后,礼尚往来的收回一次份子钱而已。我真的不明白,那些平白无故揣了别人钱的人,你当年收别人“份子钱”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态?难道就你会如此聪明地“广种薄收”吗?难道别人都是心甘情愿地送钱给你吗?难道大家为你“凑份子”就是甘愿上你的当、受你的骗吗?难道大家都是傻子吗?还有,难道花这样的昧心钱,你就不怕会遭报应吗?

我觉得,真正的友谊不应该以同事、朋友的关系为借口去巧占对方的便宜。个别人以知己的身份向朋友借钱,借钱到手后就不想再还钱,这哪里是知己?分明就是小人!

有人说,谈钱会伤感情,但我觉得能够公开谈钱的友谊才是真正的知己,能够分清钱的归属关系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因此说,钱是朋友之间友情的纽带,钱会让朋友之间的关系更有约束力。把握好钱的礼尚往来,会使朋友之间的交往更有可信度,人与人之间也更有尊严。

 “算了吧,犯不上为那万八千的郁闷……”妻子劝我。

十年后我家再次乔迁,我原本已经不想再张罗。妻子也同意我的观点,低调行事,悄悄地搬家(平日里用自行车来回捎东西,仅剩下冰箱、洗衣机,最后求了一辆三轮车就算搬了家)。但是,妻子单位的许多同事,总是不依不饶地要求老伴请客。三番五次之后,妻子也就活了心。妻子问我,我也就“妇唱夫随”了。

张罗归张罗,但以妻子为主。宴请的原则如同十年前,仅限亲属、同事、同学,其他人一概不告诉。因为我已经“退二线”,不便再张罗,否则会有跟人家“要钱”之嫌。因此,我在邀请了最要好的同学之外,还通知了十年前那些应该来却没有来的老“同事”。

结果可想而知,“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打死也不来!”。其中包括那些我曾随过多次“份子”的老同志。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表示:“放心吧,一定去!”。我倒是“放心”了,结果他们说的都是谎言!人啊,不求你懂得礼尚往来的礼节,但是也不可以不顾廉耻啊!“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在他们心里早被“只许往里进,不许往外掏”的“铜臭理念”取代了……

    当然,数量不菲的“小人”也并非社会的全部。在我所请的客人中,也有许多“讲究”之士。一是不请自来的朋友、同事。比如:我的网友——石油公司原副经理郭忠伟,他是浏览我的博客看到我家新房照片于是主动问我:“何时张罗一把,我去给你家燎燎锅底……” 本以为他是笑谈,结果他竟然准时来赴宴了,而且出手大方。他的所作所为让我和老伴十分感动,因为我过去从未给人家随过“份子”;我的老同事高一鹏,我本不想告诉单位的同事,他听说后主动打电话“硬要”参加,你说我怎能拒他门外?还有我的机关同事关冶,他也是事后听说的,而且加倍回报了我的人情……我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了。还有许多令我感动的朋友,我随人家是一百元的“份子”,人家还给我的却是二百、三百甚至是五百元之多,让我心里倍感热乎。倒不是我贪心想多得人家几百元钱,实在反映了朋友之间感情的远近厚薄……

    古人说:“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对待金钱的态度,足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我坚信:慷慨乐施的人,人品一定会上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仿佛就像一面放大镜,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情往来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大了之后再给人看。这时,你就能把一个人的心底看得一清二楚。对朋友、同事的各种不同表现,我心中自有一杆秤。我觉得,倘若通过小小的“份子”钱,最终看清了一个人的真面目,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上述反思之后,我会掂量好孰轻孰重然后“涌泉回报”。此外,我还从中得出为人处事应当遵守的一条原则:万不可占了别人的便宜自己在心里窃喜,更不可以把别人的钱揣到自己的兜里而后忘了朋友…… 应记住那句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情往来也应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