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2018-01-19 15:25:28)
标签:

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下乡插队到东北农村

到东北农村当知青

羽绒服雪地靴

享受人生的快乐

分类: 散文随笔

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李晓东

记得,五十多年前东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就是“冷”,零下30多度是常跑趟的。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最冷那几天,最低的温度会达到零下40度。

大清早,吃完早饭的孩子们推开屋门去上学,就会被迎面而来的冷风得吹睁不开眼睛。呼啸而来的西北风,夹带着寒风冷气,像针一样扎在你的脸上,用不了多一会儿你的面颊就会被痛。谁都无法想象,刚才还被自家烧得通红的炉子烤得满脸通红、甚至浑身冒汗,到外面不过十分钟,竟然就被北风吹透,浑身冰冷手脚冻僵。

最有趣的的是,如果你头上戴的是皮毛的帽子,再围着一条有毛绒的围脖。你呼出的热哈气瞬间就会被冷空气结为冰霜,以至于你的皮帽子、眼毛及围脖……凡是有毛发的部位都会结出白色的冰霜。你若稍一闭眼,上下眼睫毛就会粘在一起。倘若你戴了口罩,虽然会阻挡刺骨的寒风刺痛你的面部,但呼出的哈气,会使你的口窧在外面被冷空气冻成一层坚硬的冰壳。

还有放在室外的金属,在如此寒冷的条件下竟然会“咬人”。孩子们进教室需要拽门把手,教室的门虽然打开了,而开门的那孩子却无法再进入,因为他的手已经被牢牢地冻在铁质的门把手上了。

为了抵御令人打怵的寒冷,做家长的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为孩子保暖。一副棉手闷子、一双黑色的胶皮棉乌拉和一顶带毛的皮帽子,再背一个书包,一溜小跑就可以直奔学校了。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这里说的棉手闷子,不是通常的五指手套(严冬戴五指分开的手套,手指会很快被冻僵),而是只有一个大拇指的外形,还有一条带子系住两支手闷子,将其挂在脖子上,方便干活的时候取下来的一种保暖效果好的棉手套。

棉手闷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将四个手指放进一处保暖(四个手指聚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热量,比五指分开的手套的保暖效果好多了)。与南极的企鹅总是抱团在一起取暖的道理是一样的。

棉手闷子把使用频率最多的大拇指独立出来,大拇指头活动方便,便于灵活使用。

棉手闷子自然是用棉布和棉花做的,棉布做的外表很容易磨坏,里面的棉花也容易滚包,特别是手掌部位和虎口部位都容易磨漏,所以这几处需要经常缝补。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插队到东北农村当知青。每到冬季,生产队会打“冻场”。所谓的“冻场”,就是利用零下30多度的严寒,把地表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的时候,在那个镜面似的场院上,把收割回来的庄家脱粒归仓。

在三九严寒的外面起早贪黑的劳作,必须得有一套保暖的棉袄、棉裤、棉帽子和棉手闷子。那个年代物质极为贫乏,根本没有现在的羽绒服,雪地靴……不过,那时军用的棉服、大头鞋和棉手闷子,那可是大家公认的最好保暖用品了。

恰好那年秋天,我去河北唐山二舅爷家探亲。我看到他家炕上有一副八成新的军用棉手闷子。草绿色的外面,里边是厚厚的羊毛皮,我猜想一定会特别暖和。我迫不及待地问二舅爷,想把这副军用手闷子带回辽北。二舅爷一口答应了我的要求,当即把我乐得有些手舞足蹈。我觉得自己有了这副军用手闷子,即使再打“冻场”,也不会担心冻手了;再者这可是纯正的军用手闷子,会引起多少人的羡慕啊(那时的年轻人最时尚军服着装)!我在心里暗暗窃喜。想起当年的“棉手闷子”

军用的棉手闷子与民用的手闷子有一点不同,有一个是三个指头的手闷子,那是右手的食指用来扳枪机的。虽然保暖性能差了一些,但干起活来就方便多了。当年的我,正是用这副军用棉手闷子搓苞米,干得既快又不冻手,因此引来许多小伙伴羡慕的目光。

今天,棉手闷子已经基本没人使用了,除非特殊工作还需要手闷子以外就很难见到了,尤其是生活当中更是难得一见。

往事不堪回首,艰苦的岁月也锻炼了我不屈的性格。而今苦尽甘来,我们应该告诉自己:生活越来越好,再没有什么困难而言了。即使有困难,也应很好的面对困难。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幸福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