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居民丧葬费财政包了”说起

(2017-06-20 16:38:27)
标签:

从“居民丧葬费财政包

解决老百姓的丧葬费

节约党政机关办公经费

实施居民惠葬政策

殡葬的各种费用高

分类: 世象杂谈

从“居民丧葬费财政包了”说起

李晓东

早晨走进办公室,打开桌上2017619日的《经济日报》。一行标题为《沂水:居民丧葬费财政包了》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

迫不及待地阅读完了全文,原来,从今年510日起,山东沂水县实施居民惠葬政策:“凡具有沂水籍户口或在沂居民去世后,从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等费用直到公墓安葬,全部由县财政承担。目前,已有580多户享受到了新政。

读到此处,自己很有“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境。

作为丧事亲身亲历的经历者,我本人对殡葬行业收费过高、过乱的问题就有切身的体会。15年前,我在辽北一小县城殡仪馆要取出寄存在那里的祖母骨灰盒,将其带回老家与爷爷的骨灰并骨。但殡仪馆有关人员竟然向我索要“取骨灰盒费”,并且不给我任何收据。我与之争辩:我已缴纳了一年的寄存费,按理说你应该退给我半年的寄存费。如今你不退费也就罢了,凭什么还索要“取盒费”?对方不以为然,反而义正言辞的警告我:“取盒费必须得交,否则,骨灰盒你就甭想取走!”

10年前,我岳母病故。按殡仪馆的要求必须使用殡仪馆的纸棺运尸体,而其收费要比外面的贵上一倍;骨灰盒也必须在殡仪馆购买,其价格也要比外面贵上几倍到十几倍,如果不在殡仪馆购买骨灰盒,则不给寄存骨灰;即使出殡的小车进入殡仪馆院内,每辆也要收取5块钱停车费。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尸体消毒费、休息大厅费、遗体告别费、骨灰盒探视费……”许多项目即使消费者没有使用,也照样收取。而且许多费用,消费者是不可以讲价的(按照当地的民俗,死人的丧事若讨价还价,会让人觉得承办人对死者不孝)。

我觉得,之所以出现上述不正常现象:一是偏远小县城的殡葬基础设施滞后,殡葬管理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的问题;二是有些地方的殡葬管理还远没有做到公平、公正、透明;三是殡葬行业仍然实行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既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又不利于降低价格,还容易滋生腐败;四是殡葬用品的价格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导致暴利经营。

所有上述现象,导致了老百姓对殡葬行业(实质上是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据山东记者介绍,沂水县在没有实施这项居民惠葬政策之前,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人死后的丧葬费用也特别昂贵。

他在文章里面举例说道:“成本不足几十元的寿衣,市场售价高达千元以上;批发价不到300元的骨灰盒,竟卖到万元以上;公墓比商品房价还贵……”由此看来,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都是因为“行业垄断、监管缺位”造成的殡葬行业公益定位被严重扭曲。

这些年来,有关殡葬的各种费用高得惊人,社会舆论一直有人反映丧葬费用高,甚至有“死不起人”的抱怨。新华社曾经披露殡葬业多重乱象,殡仪馆作为垄断行业,各种殡仪用品也都是自己擅自定价。如所谓的高档骨灰盒的利润率从几倍到十几倍不等,即使按有关部门的要求,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低档次的骨灰盒,其毛利率也会轻易超50%

我们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看得出来,老百姓对殡葬行业乱收费的现象深恶痛绝。有些人更是把殡葬业列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其实不仅是中国的殡葬行业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西方有些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英国国际长寿中心与壹家庭保险公司联合调查,英国约五分之一家庭中的老人并未留下“棺材钱”。

他们认为,有“超过半数的英国家庭存款仅仅4481美元。而现阶段,遗体火化和简短仪式的丧事就需5361美元;如果消费者想要高档墓碑、守灵仪式、鲜花和豪华轿车,费用则升至8099美元,会令不少英国家庭陷入财务困境”。 如今对储蓄率偏低的英国人而言,不少人也在面临“死不起”的尴尬。

据沂城街道阳东街红白理事会的杨康仁介绍:如今,沂水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殡仪馆正常运转。县民政局成立了殡葬改革管理科,对遗体运输、火化、骨灰盒等费用全部由县财政承担。不仅大大减轻了老百姓负担,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实施居民惠葬政策不仅仅是山东沂水县,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早在今年2月就开始实行丧葬费全免。按照原来政策,只有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等城乡困难群众和90岁以上老人,才享受“免除基本丧葬费”;这次新政策将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城乡居民。

我觉得,我们的党政机关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和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查找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紧缩财政资金,节约党政机关办公经费,用于解决老百姓的丧葬费,无疑是切实的惠民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