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义工”与国内的“志愿者”

标签:
台湾义工与国内志愿者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组织传承中华传统文明故宫博物院参观儒家的博爱情怀 |
分类: 旅游游记 |
台湾的“义工”与国内的“志愿者”
李晓东
去年,我随旅游团去了一次台湾。在行程中的一个景点,我发现身边来了一群身着统一印有“义工”字样的标志服的人,由此引发了我对他们的好奇心。
我拍的台湾义工身穿标志服的照片上赫然写着“般若自在门协会”
后来,我们到故宫博物院参观,发现讲解员的衣服上也都标有“义工”的字样。再后来,我又发现在许多旅游景点的环卫工的衣服上也都标有“义工”的字样。导游告诉我,台湾居民小区的清洁工,也有许多这样的义工。原来,台湾的义工就相当于国内的志愿者。
国内的志愿者,多是大学生、共青团员或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他们之所以愿意参加这种志愿者活动,一方面是有学校组织,另一方面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群团组织的号召,或者有“学雷锋”等活动的引导……总之,都是上级提倡的、有组织的活动。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轻大学生的志愿者。他们积极为中外游客做导游,义务帮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服务性工作,极大地方便了那些不熟悉北京地理交通的外地游客。
下面的照片是海口市志愿者工作联系点:
如今,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组织已经似雨后春笋般自发形成并逐渐发展成长。他们的精神理念,主要是引领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美德,倡导助人为乐、服务社会行为,树立时代信仰,追求人生价值,把“新时代雷锋精神”作为志愿者精神,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在为社会尽一点自己微薄之力的同时,也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志愿者为受益人服务,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增强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将台湾的“义工”与国内的志愿者相比较,我觉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完全相同的一面。
台湾的“义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台湾人认为,做义工是一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和个人技术特长,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养老院,孤寡老人,残疾人,需要社会救助的各类人,提供义务服务和人文关怀。比如,许多义工常常为流浪街头的流浪者理发、送饭、照顾鳏寡孤独的老人,帮助病老弱残及弱势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台湾义工主张的:“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业余性”,与国内的志愿者精神完全相同。但是,我觉得他们对义工的理念与组织形式,与我们的志愿者还是有些区别的。
比如,台湾人对“义工”的理念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能够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身边的人多少帮助;义工不仅仅是义务劳动,更是能够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助人为乐的好形式。还有,台湾的宗教、文化和教育,倡导台湾人尊崇佛教的慈悲精神,儒家的博爱情怀和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第二点不同的理念是:台湾义工多数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中年人,他们参加义工是出于工作之余的乐趣。那些在故宫博物院作讲解员的义工,多是40多岁的中年人。作讲解员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个志趣爱好和奉献的机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渠道。他们认为,做义工会让你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帮助,同时对自己也很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义工就是在做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慈善义举活动。
另外的不同表现是:台湾的义工组织形式完全是民间的组织,甚至五花八门,不像国内的民间组织要受到严格限制。比如我拍的台湾义工身穿标志服的照片上赫然写着“般若自在门协会”。给我的感觉,怎么好像是一个反动会道门的组织。这一点,让我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
不过,台湾人积极动做义工的行为还是让我很受感动。从他们面部表情反映出来的积极心态和开心快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台湾人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的热情,表现了他们内心世界具有的博爱情怀和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还有那种做好事、做善事、做助人为乐的事的良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