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李诗)

标签:
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留存已发表文章的复印件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最好的报复是发奋努力背着监考老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已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最好的报复是发奋努力……
李晓东
儿子今年已大三了,前几天得到两个好消息:一是儿子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儿子是学校系里的学生会宣传部长);二是儿子被吸收为新党员。听儿子说,他英语四级已过,正加劲攻取六级,还要报考研究生……甭管六级能不能过,也甭管这研究生能不能考得上,只要有这个劲头,我这个当家长的就依足了。我知道,儿子这最初的动力来自报复的心理。
那是高三的下学期,期末的某科考试正在紧张地进行,当卷子答得差不多少的时候,前桌的一个同学抢走了儿子的卷纸,虽然儿子并不情愿让他抄袭,但考虑三年同窗的情谊也不好把事情做得太绝,只是悄声地告诫他:“快点!我要交卷!”。虽然这一切都背着监考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心知肚明,只是睁眼闭眼),不巧却被巡考的教导主任在窗外看了个正着。他不声不响地绕到教室,径直走到儿子的前桌,抓起正在抄袭的两张试卷,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是非曲折,三下五除二,便将两张试卷撕个粉碎!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立即惊呆了全屋考生和监考的老师,五、六十双眼睛齐刷刷射向主任那铁青的面孔和那双奋力撕扯着卷纸的手。只见儿子和他的前桌,把头低得让人看不清面孔。主任的愤怒似乎还没发泄出来,当他把撕碎的卷纸狠狠地摔向地面时,随口宣布:“试卷作废,成绩为零!取消某某某、某某某的考试资格!”语气是那样的愤慨、严肃,让人透不出气来。当然效果也是出奇的好,此后,教室里再没人敢交头接耳,再没人敢大口地出气。挨批评是小事,取消考试资格毕竟是影响学业的大事。可以想象得出来,此时的儿子和前桌同学的尴尬像。
当天晚饭,儿子表现得食欲不振,这没引起我的注意,倒是他妈妈,看着一脸不高兴、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的儿子,不断地追问他是不是有啥心事?经不住母亲的再三追问,儿子简短回答了四个字:“我要杀人!”
“杀谁?”我和妻子异口同声地惊问。
“杀教导主任!”接着,儿子两眼流露着冤屈、不满和气愤的目光,向我们诉说了白天发生的一切。儿子委屈地认为:“又不是我抄他,又不是我让他抄,干嘛撕我的卷?还取消我的考试资格?”
听了儿子的一番诉说,我感到这位教导主任的做法虽然出发点不错,但“手段”还确实有些欠妥。毕竟目的是教育孩子考出真实成绩。即使高考也不过在试卷上记下有关情况,作废试卷罢了。绝不应在众人面前有损人格。这是儿子反复诉说也没能说出来,但却是他最伤心、最气愤、最想报复的理由。为此,他已在全班面前丢尽了面子。
我没有从正面去给儿子讲道理,也没有站在儿子的立场上替儿子抱不平,而是替他分析了杀人的后果:
“假设你把那位主任杀死了,结果会怎样呢?”我在提示报复的后果。
“我去偿命呗!”他似乎早已深思熟虑。
“我认可被枪毙,也要杀了他!”儿子仍不依不饶地补充道。语气激动地甚至嚷了起来。好象他经过一个下午的思想斗争,已经确定了这个报复方案。
“虽然你报复了他,但毕竟你自己也死了……值吗?”我们帮他分析如此报复的得失。
“认可我死,也不能让他活,反正这个仇我一定得报!”
“你这叫拿一命换一命,如果细算笔帐你划算吗?毕竟你还不到20岁……用如此年轻的生命去做赌注,太不值了!……”儿子虽然满脑子愤恨,但相比之下,他似乎悟出了这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人生才仅仅开始,如果这么早就放弃生命,岂不枉来人世一场……”
“那,这口气让我难咽……”
“那好办”我看出儿子的妥协,开始为他出主意:
“那位主任越是认为你抄袭,你越要学得更好;他越是在众人面前贬低你,你越应考出个好成绩给大家看看。要让事实说话,让成绩为你挽回面子,让录取通知书给你证明你是名好学生。到那时,你可以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成绩单微笑着告诉那位主任:我就是被你撕卷、取消成绩和考试资格的那位学生,看他脸不红才怪呢……”
面对我的一番“开导”,儿子沉默不语,似乎思想工作已见成效。从此,儿子发奋学习,后来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
儿子说,他考上大学之后不再恨那位主任了。正因为是主任的行为让他用发奋图强、有所作为来作为报复的手段,成就了自己。
遭遇不公时,受到屈辱时,我们会本能地想到两个字:“报复”。但那种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并非明智之举,那其实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仇恨和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当事者不能够全面地考虑报复行为的利弊得失,更不会考虑报复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未来的利益。激动之中,往往会做出冷静下来之后让自己追悔莫及的傻事。当我们面对不公、屈辱甚至打击时,要憋足一口气,要反击,要报复!而最好的报复方法就是:发奋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用事实教育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