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方法漫谈

(2016-06-12 20:01:11)
标签:

读书方法漫谈李晓东一

书非借不能读

背诵是传统的学习方法

读书借书看书买书藏书

精彩描述或名言警句

分类: 世象杂谈

读书方法漫谈

李晓东

一般人读书,不过是随意浏览,看过之后把书丢在一边,时间长了也就逐渐把阅读过的内容淡忘了。这一点,有点像熊瞎子掰苞米,刚刚掰下来一穗苞米,随手就丢掉了前面的苞米。掰了好长一阵子,最后,手里面只剩下一穗苞米。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书虽然没少读,但是读了就忘,觉得效果很差。那么是否有一种读书方法,使读书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非借不能读

书,非借不能读,本是前人说过的话。不过,我本人的确有切身的体会。我平生最大的喜爱就是书,见到一本好书,常常会爱不释手。于是,看书、买书、藏书,日积月累自然小有收获。但是,至今我个人所藏的千余册书,通读的不过百余本,其余的均属“陈列品”。偶尔翻翻,随即“返回原处”。非不愿意读,实不急于读。觉得反正书是自己的,早晚总可以读,还是先读那些借来的书。借来的书,往往有时间限制,稍慢些便会“超期”。一旦“超期”,下次就再难“张口”,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每当自己从别人处淘弄来一本好书,便会千方百计地挤时间,赶进度,争取提前读完。再者,一般借来的书,往往都是急于“一饱眼福”的畅销书。有时书一到手,便会“手不释卷”地读下去。细算起来,借阅的书实在比自家的书读得多多了。

非背不能读

背诵是一种与古老而传统的学习方法,现今已不太提倡。但是我本人觉得,我们学习有些经典著作,对其中的有些精彩片段,有些名言警句,背诵仍不失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因为背诵不仅可以达到熟记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又是一种学习模仿的有效手段。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指读书人无论写文章还是应用学过的知识,每到关键时,总是模模糊糊地记不准确。

非筛选不能读

古今中外,书翰如烟海,若随意去读,非但不能读其“九牛一毛”,且恐杂七杂八地读了一大堆,终将一知半解,所获不多。况且书分良莠,如果不加筛选,乱读一通,或受其害也莫可知。因此,最初的筛选便是“好、坏”之辨别。凡坏书、无益之书,均在不读之列。然后再从好书、有益的书中,筛出有用的书和必读的书。对一般的好书可采取浏览的方法,了解其大概的内容,品味其主题要义即可;对实用的书可仔细阅读、细心体会,并有目的去借鉴和运用;对经典的好书可采取认真精读的方法,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对于重要的章节或者段落,要逐段逐句地反复吟诵、背诵入脑,对精彩的篇章、段落或语句最好做到倒背如流。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对如何筛选书籍,曾有过通俗并形象的说明:“根据研究的课题来筛选你需要阅读的书籍,最好选择那些能够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你想研究的课题的书籍。假如你想学习农业技术,就应选择最好的农业科学书籍;你想学习语文,就应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读物及文学作品。”对必读的书则要下大力气,去反复研读,要作出读书笔记,要吸收其精华。正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借来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每一位读书人,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筛选出一些精选的书,反复咀嚼并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营养。

  非写不能读

所谓“写”主要指写下心得,写下体会。一种是直接在书上写下眉批;另一种是作好读书笔记。这两种做法,不但有助于将读书的所成所思,所想变成文字的东西,以便日后查询或为以后自己出书做好充足的资料。而且,有助于自己的学识积累。反之,读书不作笔记,使得读过的许多文章犹如过眼烟云,时间一长就很容易淡忘了;亦或依稀记得读过此书,对其中的精彩描述或名言警句,也仅仅留下了似曾相识的记忆,用起来疑虑重重、不敢肯定,大大影响学以制用的最佳效果。

既然我们要读书,就应该讲点方法。我这里仅仅谈了自己的点滴感受,相信,其他读书人还会有更实用的好方法。很多读书人都希望借鉴他人的读书经验,用更方便、更快捷的读书方法,花尽量少的时间,得到尽量多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