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求精
(2016-05-18 20:07:41)
标签:
读书贵在求精读书应选经典著作读书求精不求多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读书有泛读和精读 |
分类: 世象杂谈 |
读书贵在求精
李晓东
怎样读书才能获取最大的收获,对此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博览群书才能学富五车;也有人强调读书应选经典著作,还须苦读、精读、认真读、反复读才能获取其精髓。那么,读得多和读得深,哪个更重要呢?对此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表面上来看,博览群书者,势必视野开阔,知识面丰富。日常工作生活中,这种人能言善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谈吐自如(有时未免友夸夸其谈之嫌
而深入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择其经典著作认真精读者,势必反复诵念、深入思考、获其书中之精髓。更重要的是,后者能够把书读活、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学会诊辩和思考。最终能够利用从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而后者更具有践行的能力。
如此比较,泛读与精读给人的收获就会不言自明了。
清代学者郑板桥在其所著的《板桥自序》中写道:“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说的就是“精读胜于泛读”的道理。
读书不能图多,只有精读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掌握其精髓,才能运用自如。而泛泛地阅读,对于深邃的哲理一知半解,多是无法用于指导实践的。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认识世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个途径就是读书,从他人总结的经验中吸取正确的东西为我所用。
读书之法贵在读懂、读透,要精读一本书必须做到反复研读,理清脉络,理解含义;还要举一反三,指导实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有恒心毅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在理念和思维上进一步有所升华和提高。
书是知识的载体,人们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通过泛读,仅仅掌握了知识的浅显部分,不能用之于指导实践,那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那么,读书也就成了一种消遣。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要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细嚼慢咽”,还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心到、思考到、实践到。精读的内容要看在眼里,深邃的哲理要记在心里,还要勤动笔、多思考。读一本书如果不能弄懂几个问题,获取几方面知识,增长几份学识,到到几份收获。那就算不上“精”读,那只能算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滥读百书,不如精其一本。要反复读,逐句逐字的理解。反复玩味、融合贯通、道理自出,不可贪多欲速,因为学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读书有泛读和精读之分,泛读固然可以拓宽眼界,但真正掌握本事的却是精读。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便是“精读”的十字真言。只有精心研究、取其精华、细心体会、细细咀嚼、反复揣摩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读愈懂,愈思愈清”。
精读也可以称其为深度阅读,就是能将读过的书或文章与已学过的知识或形成的思维理念产生相互关联的思维联想,进而理解作者著书立说的原本意图。
相对而言的泛读也可以称其为“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比如你泛泛地阅读了一本书,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的淡忘了。
浅阅读由于不走脑,让人觉得读书更加轻松。然而通过“浅阅读”获取的知识,往往缺少根深蒂固的记忆。虽然短时间内也显得你视野开阔,知识面很宽。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一旦工作或学习用到需要用到真才实学的时候,这种大脑肤浅记忆的学识,仅仅能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根本不可靠。
“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晚年的毛泽东更是反复研读自己喜爱的书,并在封面上划圈作记号。所以,我们看他读过的许多书,封面上都留下了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他不仅会在重要之处划上圈、杠、点等符号,还会在原书上改错纠正、作批注、写读书心得。《毛泽东点评24史》,让人们看到了他在书籍上写下的大量批注。一部《资治通鉴》,毛泽东更是反复研读了17遍,他得出的结论是:“秀才说得多,做得少,以及谁也看不起谁的通病”。
毛泽东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他对社会、对人生、对真理的思考。他把读书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或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他善于深度阅读的精读,能够从众多书籍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的成果。毛泽东说:“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
周恩来总理当年也谆谆教导年轻人:“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我们从他们读书的体会中,可以看出一代伟人对书的钟爱,也具体的领略到读书贵在求精的深刻道理。
“读书求精不求多”强调的是读书要精读,但并不否认博览群书会促使一个人成长得更好。“读书破万卷”,指的是一个人读了大量的书。其中的“破”字,不是“突破”一万卷书的意思,也不是把一万卷书都“翻破”了,而是指把大量的书读懂弄通,记于心中。读书不思考、不记忆,就象“狗熊掰棒子”,所剩无几。而那些不读书或读书很少的人,同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接受与时俱进的新事物。
读书贵在做到博览与精读的统一,开卷有益,触类旁通。这样才能达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