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二胎想到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李晓东
近日,网上有《东方今报》记者冯晓玉写的这样一则报道:《夫妻为生二胎向女儿写保证书》。说的是一位名叫“滴答”的网友,在网上晒出一张《保证书》。《保证书》上有她和老公向女儿出具的承诺:“我保证永远第一喜欢我家大宝。”下面是父母的签字。女儿则在下面签了“可以!”和“哪个都不许擦”的字样。然后落款出具日期(2015.1.1)。
据“滴答”介绍:单独二胎放开后,她和老公考虑想生个二宝。但这二宝真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因为八岁半的大女儿已经懂事了。我们刚开始跟大宝说想给她要个弟弟或妹妹,就遭到她的反对,理由是,她怕爸爸妈妈不再爱她。为此,夫妻俩暂时搁置了二胎计划。后来女儿表示:如果父母一定想要二胎,必须保证永远第一爱她。随后,父母给她写了《保证书》,这才得到了大宝的允许。
其实,现实中还有很多想要二胎的年轻夫妻,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前日,单位一位同事给我讲了他家的一件事:周日晚饭后,来他家玩耍的九岁小孙子呆在房间的角落里闷闷不乐。同事半开玩笑地问孙子:“我这大孙子怎么了?是不是有啥心事?”架不住爷爷和颜悦色地询问,孙子最终吐露了真情:“你和奶奶到底是喜欢我还是喜欢妹妹?是最爱我还是最爱妹妹?”同事听了小孙子的疑问大吃一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问如此尖锐的问题?为了稳定小孙子的情绪并打消其逆反心理,他灵机一动编了个理由:“爷爷奶奶当然喜欢你,而且永远第一爱你!”“姥爷姥姥喜欢妹妹,今后,让妹妹找姥爷姥姥去……”“咱家才不欢迎她呢!”。有了爷爷这样的“保证”,小孙子才破涕为笑,重新快乐起来。
近日,网络上还报道了武汉一个13岁的女孩,百般不同意父母要二胎,继而以摔东西、逃学、拒绝中考和“离家出走”威胁家长。再后来竟发展到“跳楼”和用刀片割手腕“自杀”,致使已经怀孕13周的母亲不得不含泪终止了妊娠。
上述现象并非个别,甚至代表了一定的共性。有的孩子原本性格开朗,听说家长想要二胎,就会闹情绪,无缘无故发火,甚至干脆拒绝吃饭,拒绝学习,不听话、使性子……埋怨家长:“我哪里不好?为什么还要再生个弟弟?”
由于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独生子女往往被家长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平时家长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一个人。他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平日里家长对孩子的过渡关心、过度迁就,使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唯我独尊。一旦再有了个弟弟妹妹,原来归他一个人享用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就会被分走一半。这样,会让他感到自己的“小皇帝”地位即将失去,他的心理就会承受不了,甚至有了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自私自利,不知道关心父母。在外面不懂礼貌,不知道关心他人。面对孩子的这种不健康心理,做家长的应当怎样教育孩子转变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呢?
一、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事实上,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密切关系。孩子之所以自私或唯我独尊,就是因为平日里家长对他的过度溺爱,使得他以为所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归他一个人享用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要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还要慢慢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家里有了好吃的,应当家庭每一个成员人人有份。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还应该是尊老爱幼、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的,作为孩子更应当孝敬父母和长辈。同时让孩子分担适量的家务,通过适当的家务也能让孩子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不要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毫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甚至答应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无原则的迁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忌妒和自私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总觉得自己高别人的孩子一筹,就会要求享受“特殊待遇”。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坚决拒绝,不可心软。比如吃好东西时,不要惯着孩子只顾自己,把好吃的都据为己有,教育孩子学习孔融让梨,尊老爱幼;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要教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人分享。
三、教会孩子体谅他人、关心他人。
有些独生子女缺少友爱和廉让的精神,家长应该经常教导孩子尊敬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有好东西时,让孩子首先想到别人。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则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别人若有了困难,教育孩子不要袖手旁观,而应当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让孩子养成关心别人的好习惯。这样能使孩子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四、鼓励孩子与他人团结友爱。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尽量多与小朋友交往。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出于孤独之中。在这种孤独环境会造成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家长除了平时经常对孩子进行上述教育之外,还要放手让孩子到外面玩耍,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并建立友谊。这样就会逐渐改变其孤僻高傲、目中无人的不良性格,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与人谦让的良好品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