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一家三代植树人
中耀
沙漠对环境的危害真厉害,就象古代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屡屡侵犯“中原”一样,沙漠不仅年年刮起无数次的沙尘暴,叫人睁不开眼,吃饭合不上牙,处处都蒙上一层沙子……而且每年还以一二公里的速度侵占人们的家园。
柳杖子村,几十年前还有百多户人家和几家小食杂店,可现在只剩下三四十户人家,商店也关了,人们还在陆续往外搬迁,说不定再过十几年,柳杖子村就会变成沙坨子了。
王家窝堡在柳杖子南三十里,这里有四十几户人家
,其中住着一户姓周的人家,五十多岁的老周头平时不爱说话,总是闷头干活,人送外号叫周老闷。老周头一家四口人,老婆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他家吃水和很多人家一样,都要到四里地外那口深井去挑。别人挑够一两天吃的就不挑了,他家却有两口大缸,他总是把两缸水挑得满满的。
他家能吃这么多水吗?吃不了,他就用这水栽树。他家房前屋后已经陆续栽了十多棵树了。
他家房前屋后的十几棵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让村里人的十分羡慕。都不解的问他在这沙丘之地树是怎么栽活的?他回答的特别简单:“多浇点水就活呗!”
其实事情绝不这样简单,比如在沙地栽树,树苗常常会因为干旱而枯死。周老闷挖树坑时,会掺里一些土再掺上一些粪,还时不时地浇点水……准确地说,是他是个“有心人”栽树人。
周老闷认准了栽树,就在这方面花心思,想了许多招法,这或者叫“有志者事竟成”可是他不会说这种文绉绉的话。
也有人学他,用水象用油一样把水浇在树根上,根扎深了,树就活了,居然也栽活了一些树。但是由于要大老远的挑水太辛苦,栽活一棵树很不易,所以村里坚持栽树的人不多。沙子不断地吞食村里的土地,有些人家就陆续搬走了。
周老闷的儿子渐渐地长大了,他带着儿子和他一块挑水栽树。他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多挑几担水算啥,多栽一棵树,就多一分阴凉,还能挡住风沙,不过少歇会……”
他儿子和他脾气一样,也很少说话,只知道闷头干活,几十年下来他家庭院和他家的地边的树就多了。树一多就有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庄稼长得也好了些,他家的地打的粮食比别人家多。
在周老闷的带头作用下,王家窝堡的树越来越多,结果村子被绿树包起来了,王家窝堡成了附近植树最多的村子,也成了县里植树治沙的先进典型。镇里、县里曾经几次在王家窝堡开植树治沙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可是效果不大。
周老闷后来当上了县植树劳模,这样,他种树就更积极了,还自己培养树苗免费送给人栽。
周老闷67岁时过世了,临终则告诉儿子把他埋在村东一块半沙的地里,周围种上10棵树。儿子一下子栽了十六棵,但头一年只活了5棵。直到第三个年头才凑齐了10棵树。后来他还接着栽,直到用树把坟围了三圈。
王家窝堡的树多了,沙子少了,日子可以过了,过去搬走的人,有的又搬回来了。
周老闷的孙子——周宏伟渐渐也长大了,他也曾帮助父亲栽树,不过到他这时候他的村子里已经有了深井,用深水泵抽水,再不用到远地方去挑水了。
周宏伟19岁时,从省林业职高毕业,分配到县林业局工作。他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引进治沙树种,积极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植树。后来,周宏伟因业绩突出,被组织提拔为县林业局的副局长。在他的努力下,三年工夫,全县植树面积就扩大了一倍。虽然这里每年还会发生沙尘暴现象,可是土地沙化现象已经逐步停滞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
周宏伟因工作有成绩,后来被提升为林业局局长,他家墙上挂着一排三代人因植树而获得的奖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