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习需要死记硬背
李晓东
记忆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人类如果没有记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今天的高度文明;人类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进化成为所有动物中最具聪明才智的人。
记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刚刚看过一部电影或一本书,过几天就回忆不起来电影的主要故事情节或者想不起来书中的内容;如果学生刚刚上完一堂课,回到家里他就忘光了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学过的东西随即便忘光了,那就会前功尽弃、白费力气,就会丧失了知识积累,凡事只能从头学起,永远不会进步。
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记忆,记忆好似用眼睛扫描你所看到的一切,然后通过你的大脑“司令部”筛选分析,将无用的糟粕删除,留下有价值的内容储存在大脑的“仓库”里,大脑细胞自动将其分门别类,待你需要的时候,“司令部”便会源源不断地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内容,让你随心所欲地提取早已储存在你大脑里面的“记忆积累”。
一个人如果记忆不好,甚至很差,就好似走马观花或过眼烟云,即使你用眼睛扫描到了许多内容,却不能将其有价值的内容储存进大脑的“仓库”里。待你需要使用知识(或回忆经历)的时候,即使苦苦搜索,无奈大脑的“仓库”根本没有“记忆积累”,空空如也的“仓库”无法为你提供所需要的内容,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只能在你的空白记忆里悄悄抹去了。
谈到记忆,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令人佩服。他们不仅读书多,更读得精,而且记忆十分了得,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
文化名人钱穆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有一天,有人让钱穆背《三国演义》,钱穆按照客人要求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还一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作为史学大师的钱穆不仅能把《三国演义》背下来,而且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和《史记》,让人不敢想象。上世纪80年代,钱穆还嘱咐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孙女背诵上述书目。
作家张恨水,14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
文史学者曹聚仁读《儒林外史》读了一百多遍,《红楼梦》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是他是下苦功读过的。曹聚仁的话不免令人惊诧,从其著作中透露出的学问看,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宽泛、文化底蕴深厚,实在是书读得多、读得熟,而且背的下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应该是无须怀疑的。
著名史学家童书业,没有进过正规学堂。六岁时,祖父教他《诗经》,七到十五岁时,他不光读完了《诗经》,还读完了《左传》《礼记》《纲鉴易知录》《四书》《书经》《易经》等几十种古籍。据说除《公羊传》《谷梁传》《周礼》《孝经》和《纲鉴易知录》等只是点阅外,其余的都能倒背如流。后人认为《尚书》最难懂,诘屈聱牙,极为拗口,他也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有人曾做过试验,从《尚书》中随意翻出一页,任意读一句,童书业都能马上接着背下去。有人还苛刻地刁难他,指着《易经》里的任意一个词问他:“这个词在书里出现几次?”童书业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再有,是郑振铎的亲自检验,让我们知道茅盾能背诵《红楼梦》;而通过读周建人的回忆文章,也才使我们知道鲁迅小时候是背过《纲鉴》的。
96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在其《病榻杂记》一书中谈到国学基础时是这样说的:“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除了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季老当年对古典诗文的阅览是那么的广博,
其背功也绝非等闲之辈……
说道背诵,我觉得那是一种在记忆基础上有意识的记忆。
一个人如果会背诵多少书,头脑里就会有多少知识的积累,视野也因此会更加开阔,运用知识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就跟厨师做菜一样,想烹饪什么美味佳肴,只需选准基料,适当辅以佐料,再加上巧手的精工细做,那么一盘色、香、味俱佳的上乘佳肴便会随即出炉。烹饪如此,写文章也相似。因而,是读书的背功和过目不忘的记忆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文科学习需要死记硬背,换句话说,加强文学修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比如你想计算数数理化试题,你的脑子里必须掌握许多的数理化公式;如果你想阅读一般的书刊,你记住1—2千个常用汉字就可以了;如果你想阅读古汉语或者古典诗词,起码得认识3千以上的汉字,还得认识繁体字,了解成语典故并通晓古汉语的通假;如果你想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水平,把文章写得内在逻辑严谨、文字通顺流畅、词汇生动丰富、段落层次分明、立意新颖独特……不仅要记住文章的各种体式、结构,还要掌握许多的写作手法和大量的文学词汇。就好似作曲家要掌握曲谱,书画家要掌握用笔的指法一样,写作者只有脑袋里记住大量的文学素材,背会几十篇范文或精彩的段落,掌握大量的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才能在文章酝酿的前期更好的谋篇布局,进而将平日的文学积累信手拈来为文章所用。
我觉得学习文科需要死记硬背下面的内容:
一是记忆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见识越广,作文时的材料就越丰富,也就能够“下笔如有神”;
二是背诵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语言。这种形象语言积累多了,你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就会提高了,你在作文时的词汇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三是背诵文学作品中的名言警句。一篇文章有一个思想主题,一段文字有一个哲理,有的是人生哲理,有的是生活真谛。这些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会提高文章的哲理性,帮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是背诵文学作品中的新颖词汇。一个人掌握的词汇越多,文章就越准确、越生动、越丰富,词汇贫乏必然言不及义。新颖的词汇是文学创作的必要素材,词汇丰富才能帮助你写作的时候纵横捭阖。
有人说,知识在没有被人们记住之前,是属于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只有将其记忆在自己的大脑里,才是属于自己的学识。文科知识的记忆价值更明显,因此,文科学生的学习在某种理念上更需要死记硬背。
家长应当引以为戒的是,人的记忆功能不是任何时候想有就有的。年少时人的记忆功能最强,比如,每个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一些往事;而人到中年的时候,人的记忆功能会有所减退,有些事情往往只剩下模糊的记忆;再往后,人到老年的时候,记忆功能就会很差,甚至刚刚说过的话,过一会儿就忘记了。
基于上述原因,家长有必要培养孩子尽早学习并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待孩子长大以后,再让他慢慢加深理解和实际应用。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学多用此法,因此造就了历朝历代数不清的国学大师。他们个个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张口就来,出口成章……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无不是他们大量背诵历代名篇积累的文化修养。
国外的启蒙教育也很注意背诵,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有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散文和诗歌,鼓励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名篇。
这种通过背诵积累知识的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素材,待以后写文章需要,自然会用得着。学者梁衡曾经撰文说:一次他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最近,央视正在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全国观众的重视。由来自全国31个省及港澳台的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最终决出汉字听写最强者,其参赛规模和汉字听写水准均创历史之最。
据记者介绍,每期节目大概是90~100题,整季节目一共储备了3000道题。出题组老师们把几乎古诗词、名著的原文都看过,从中进行挑选。而参赛的许多选手不仅把现代汉语词典看了许多遍,而且对那些疑难生僻字都要背诵。实际上,考的就是记忆力。
可见,一个人如果尽早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包括疑难生僻字),待他长大以后一定会“终有所用”甚至会“价值不菲”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