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儿时的逆反心理
(2013-05-08 13:21:29)
标签:
人生感悟往事忆旧忆旧休闲心得体会想起儿时的逆反心理“更生布”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 |
分类: 散文随笔 |
想起儿时的逆反心理
李爽
文革时期,当中学教师的母亲月薪77.00元。我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我又是独生女,在吃穿上明显比同龄的孩子们都好。
我家邻居老王家有两个名叫淑英和二丫的女孩,淑英是姐姐,大我一岁;二丫是妹妹,小我一岁,她姐俩都是我儿时的好友。
淑英家很困难,住的是0.75间(十平米左右)的小房,与别人家共用一个厨房。淑英爸爸是木工厂的工人,妈妈没有工作。全家5口人靠爸爸每月40几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她家人口多,口粮不够吃,为了多吃一口,她家总是把粮站每月供应的几斤大米白面都换成粗粮吃。有时淑英和二丫来我家遇到我家吃饭仍然坐着不走,妈妈客气的邀她们品尝几口,她姐俩就不客气的大吃一气。
淑英家经常吃大饼子喝白菜汤,她妈妈常让我品尝她家的大饼子,我觉得酸甜可口、柔软适度,好吃极了,至今我都没忘她家大饼子的味道。
我家上顿下顿的总是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吃得我没有了胃口。我告诉妈妈喜欢吃淑英家的大饼子,妈妈一直学着也做不出那个味道来。淑英和二丫也常给我吃她家的大饼子,吃的多了,不好意思的我就偷偷地拿馒头去换她家的大饼子。
记得,当时我穿的衣服都是细布的。后来,母亲又赶时尚给我买“的确良”的衣服。可是我都不喜欢,却偏偏喜欢“更生布”的衣服。
小姐俩总是穿“更生布”的衣服和自己家做的鞋,我特别喜欢她们的“更生布”衣服,尤其新衣服的色彩非常艳丽。于是,放学回到家里就和妈妈“更生布”衣服。
“妈妈,有一种好看的粗布衣服,我想要!”
“人家淑英和二丫都穿那样的衣裳,就我没有……”。我急不可待地央求母亲。
“傻孩子,她们那是‘更生布’的衣服,不结实,穿不了俩月就坏。衣服新的时候瞅着色彩艳丽,用不了俩月就褪色……”。
“妈妈给你买的细布和‘的确良’的衣服,比她们的‘麻袋片’结实多了,也好看多了!”妈妈微笑着向我解释。
后来我知道,当年物资匮乏。棉花、棉布、棉织品都要定量供给,规定每人每年配给23.5尺“布票”。由于“布票”的金贵,缺衣少穿的人们只能“节衣缩食”,或者缝缝补补(一件衣服总要省着穿上十年八年的,“新三年就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象地形容了当年的窘境);或者穿着不要“布票”的化纤布和“更生布”……
所谓的“更生布”是用破棉絮、废旧棉花、破衣服等破烂纤维,经过水洗,重新纺织成粗纱线,再织成的粗布。经济条件拮据的人家买不起化纤的衣服,只好买“更生布”穿。
用来织“更生布”的纱线粗细不匀,以致“更生布”的布纹稀疏还有大大小小的孔隙,表面还有疙疙瘩瘩的结头;
“更生布”不结实,一拽就撕开一个大口子,用“更生布”做的行李和棉衣容易“滚包”。
“更生布”最怕淋雨水,穿久了的旧衣服还好,如果是刚刚上身的新衣服,那艳丽的颜色经雨淋后就会散花四溢,染得你的内衣“五颜六色”的……
如今,“更生布”已经绝迹了。现在回想起儿时的愚昧无知,感觉自己很可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