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流浪中自学成才的高尔基

(2012-12-20 18:37:34)
标签:

自学成才的高尔基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热爱书籍

知识就是力量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在流浪中自学成才的高尔基

中耀

  高尔基是是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列宁称赞他是“无产阶级艺术家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切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的家庭。高尔基的父亲心灵手巧,开始在一个木器店学徒,20岁时成了一个技术精湛木工,他还会裱糊和装饰手艺。

  高尔基的母亲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卡西林娜,她为人聪明、善良。高尔基三岁时染上了霍乱症,经过父母的积极救治,高尔基的病治好了,可父亲却因传染上了霍乱故去了,母亲因此不喜欢高尔基。

  此后,为了维系生活,母亲带高尔基回到下诺夫戈罗德的娘家寄居。高尔基的外祖父卡西林文化水平不高,是个暴虐和贪吝的人,曾经在伏尔加河上做过纤夫,以后自己开染坊,挣了不少钱。高尔基的两个舅舅怕高尔基的母亲回娘家参与分家产,因此家里经常吵架甚至斗殴。

  高尔基的母亲不得不离家出走,高尔基在家里成了没人喜欢的孩子。幸而心地善良的外祖母常常护着他,晚上和他睡在一起,天天给他讲故事,还教会他背诵了许多民间诗歌,这对高尔基起了很好的文学启蒙作用。

 高尔基7岁时,母亲送他上了小学。5个月后,高尔基因为出天花休学了。后来,母亲再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把高尔基送进库纳文诺学校。

 因为高尔基没有《新旧约使徒传》书,还因为他学老师的口头语,所以老师要把他赶出学校。恰巧主教来视察,发现高尔基很聪明,能用诗体背诵民间故事(外祖母教的),很喜欢他,使他得以保留学籍。

 高尔基的继父整天穿得整齐却不务正业,爱赌博,还常常打老婆。有一天,他又打高尔基的母亲,高尔基实在气不过,就拿起桌上的面包刀向继父的腰部刺去。这样,高尔基被送回外祖父家。

 高尔基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外祖母靠织花边挣钱过日子,生活很贫困。高尔基每天要到处捡破烂,把卖破烂的钱交给外祖母贴补家用。同学嘲笑他,但他学习很好,还得到过学校的奖状......但后来终于因为家贫而辍学了。

 1879年夏天,高尔基的母亲患急性肺结核死去了。11岁的他由外祖父送他去学徒。主人只是像用奴隶那样叫他没完没了的干杂活,走了两家并没学到什么。

 后来,他来到船上当洗碗工,他的顶头上司是位叫米哈伊尔·阿基莫维奇·斯木雷的厨师。这个人表面很凶,但心地善良。他有个大皮箱,里面装了不少书,没事的时候常常让高尔基给他读书。他听得很认真,听到感人的地方还流泪,听完书后还发表议论......他告诉高尔基一定要多读书,做好人……高尔基就从他这里读了许多书,并且养成了读书习惯。

 1880年秋天,高尔基又回到他第二次当学徒的绘图师谢尔盖耶夫家,这时他对读书已产生了强烈兴趣,他到各处去找书,凡是到手的书他都读。主人不让他看书,他就在夜里等人们睡着以后,他就起来借神龛的长明灯读书,有时还点上一根蜡烛。绘图师的母亲非常吝啬,她的蜡烛都有数,甚至长短她都做记号。实在没办法,高尔基就借着铜锅映出的月光看书。有一次因为读书入迷竟把茶具烧坏了。毒狠的老太婆用木柴打他,竟把木柴上的刺打进他的肉里,后来不得不到医生那去治。

 医生从他身上拔出42根木刺,有的地方已经红肿发炎。医生气愤的说:“你应当到法院去告她......高尔基没这样做,只要求工作完了准许他看书。

 高尔基在读书中进入种种不同的境界,他的精神世界拓宽了,书中悲惨的生活使他了解和嫉恨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书中的乐事帮助他度过那难以忍受的苦日子和人世的忧患。他在回忆自己少年读书时的情形说:

 “罗坎博尔(法国作家彭桑·杜·特里尔小说中的人物)教导我做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对环境的压力绝不屈服;大仲马笔下那些人物启发我树立一种献身于某种重要的伟大事业的态度。作为被一个傻头傻脑的工作折磨着的孩子,作为一个受尽愚蠢辱骂的孩子,我为自己立下了神圣的誓言:长大时一定要帮助人们,忠实的为人们服务。”

以后几年的时间里,高尔基换了很多地方和工作,他还是坚持读书,后来他还常常给人们读书听。他读的书更多了。

 高尔基读书相当多,他对书有深刻的理解,他是世界上谈书谈得最多和谈得最深刻的人。他在《我怎样读书》中说:“我在14岁左右学会了自觉的读书”“书籍使我的智慧和心灵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中爬出来。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庸俗窒息而死。书籍渐渐扩大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人们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丰功伟业,并为此接受了令人难以接受的苦难。”

 高尔基在《谈读书》中说:“每当读到书籍,我不能不怀着最深刻的激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凡是我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籍”他诚恳的告诉人们“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正直的、有理性的人。惟有这种人才能真正热爱人类、尊重人的劳动、衷心的赞美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的成果。”

他谈得多好!多深刻!让我们接受他的建议,也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在读书中成长起来吧!

由于读书,高尔基有了新的、更高的人生理想,虽然他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一心想到大学里去读书。

1884年,高尔基怀着自己的理想到俄罗斯东部一个文化中心城市——喀山去了。高尔基住在一个贫困的中学生家里,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他想:自己上大学不过是一个梦罢了,但我并不期望别人带给我幸运,生活中困难是很多的,人在越困难的环境中越应当坚强,人就是在逆境中不断和困难做斗争而成长起来的......。

高尔基来到伏尔加河码头,当了装卸工人,成为流浪汉。每天饥一顿饱一顿,居无定所,有时就在桥下过夜,但他对未来的生活坚强而乐观。

高尔基认识了一个印刷厂的夜班校对员古里·普烈涅夫,他让高尔基到自己那里去住。他简陋的屋里只有一张小木床,晚上他让高尔基睡,白天他睡觉,高尔基就到各处去找杂活干。

后来,他又认识了杂货店的小老板安德烈·捷林科夫。他是一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有一个地下图书室,很多进步青年都到他这里借书看......

秋天,高尔基又找到一个做面包的工作。面包房设在地下室,不见阳光、阴湿,一天要干14个小时,高尔基仍旧不断的读书。

1888年,高尔基流浪到一个火车站当司磅员,他组织了一个读书学习小组。

1889年春,高尔基又回到了家乡——下诺夫戈罗德,高尔基在家乡呆了两年多。

高尔基白天到啤酒厂去干活,业余时间与拉宁律师、作家柯罗连科交流读书写作体会,拉宁是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他很欣赏高尔基的学识,鼓励他把流浪时发生的种种故事写出来。柯罗连科则很诚恳的指出他写作中的缺点,高尔基感到他讲得有道理,但认为自己没这方面的才能,决意放弃写作。

他决定离开家乡出游,到祖国各地去看看,这也是他有丰富的流浪经验、敢于吃苦和冒险精神。

他到过去工作过的车站;过了顿河到他过去当过装卸工的罗斯托夫港口;到乌克兰他当过雇工的地方......他看到人们还是生活在苦难之中。在一个乡里,他看到有人在残暴的打一个妇女,他挺身而出去阻止,结果他被那些人打个半死,把他扔在灌木林的泥污中。幸好一位流浪的乐师,见他还有口气,就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抢救才活过来。以后他穿过南部地区到了多瑙河畔,然后又回到敖德萨港,后来沿高加索山脊走到黑海......经过约两年的流浪,于1892年搭乘一艘运货船又回到了故乡。

高尔基认为有四位老师对他一生起了很大作用:一是轮船上的厨师,教会他读书;二是律师拉宁在各方面给他不少指点,为他树立了榜样,并且不断鼓励他上进;三是在漫游祖国时在梯弗里斯认识的亚历山大·麦福索耶·维奇·卡留日内;四是作家柯罗连科。

卡留日内是铁路局的一名职员,他人很正直,读过不少书,他认为高尔基这个小伙子不错,他让高尔基到他家去住。

一次高尔基向他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卡留日内认为高尔基应当把这个故事写下来。高尔基不想写,卡留日内把高尔基关在一个房间里,对他说:“不写好,我不放你出来。”

高尔基只好开始写,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动笔,感到很难。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变了样......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卡留日内看了,给他提了意见,要他从新改写。到底是高尔基读的书多,很快就找到门路,把他第一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完成了,卡留日内帮他把这篇小说发表在1892年9月的《高加索报》上,用的笔名是马克西姆·高尔基,意思是“最大的苦痛”这表明高尔基对人民和生活的感受。

这篇作品的成功,使他从此不想放下笔了。后来他把流浪中与美良——皮里雅伊两个人饿着肚子沿黑海漂泊的故事写成了小说《美良——皮里雅伊》,这篇稿子于1893年8月发表在《俄罗斯新闻报》上,这第二篇小说的发表更增加了他写作的信心。

柯罗连科是关心高尔基写作的作家,他看了高尔基的几篇作品后,给他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他作品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点。他的小说《切尔卡什》就是在柯罗连科的具体帮助下,发表在《俄罗斯财富》上,他还推荐高尔基到《萨马拉日报》社去工作。高尔基感到他对自己的写作帮助极大。

1898年,高尔基的《特写与小说集》第一、二卷出版;1899年又出版了第三卷,高尔基名声大了,也上了俄国文学史上新的一页。

1899年,高尔基来到沙皇的政府中心——彼得堡,在这里他在新创刊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904年在同刊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歌颂和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对革命活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尔基的作品在欧洲也受到欢迎,仅在德国就有6家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集,高尔基更成熟了。

1901年,高尔基写出第一个剧本《小市民》;1902年又写出《底层》。这两个剧本,演出都获得成功。后一部戏传到西欧,德国一家剧院两年先后上演500多场,高尔基成为有盛名的戏剧家。

1905年1月,沙皇镇压请愿的人,发生了“流血星期日残案”高尔基十分义愤的写了“致全国公民及欧洲各国舆论界的控诉书”这引起沙皇的恐惧和恼怒,把高尔基抓进监狱,高尔基在狱中又写了一个剧本《太阳的孩子们》。

1905年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高尔基面临再次被逮捕危险。他从芬兰出发经过瑞典、德国和法国,最后到达美国。

在美国他呼吁国际民主力量支持俄国革命,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募集基金......这期间他写了政论集《我的会谈录》《在美国》又完成了剧本《敌人》,特别是他完成了他的著名长篇《母亲》第一部。这部小说对全世界无产者的觉醒和鼓舞斗志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13年,列宁劝高尔基回国。他回国后组织革命者的文学队伍,全力支持《真理报》工作。

1914年到1923年,他写完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对指导和鼓舞青少年学习、走革命道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还发表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母金的一生》后者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被认为“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作品。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于哥尔克,享年68岁。

 

从以上的介绍中,你大体可以了解高尔基的苦难和他的勤奋读书、写作的过程。我国有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一个作家是绝对必要的条件,高尔基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他一生的实践和光辉成就告诉我们,人只有读书和不断奋发向上,才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