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敦颐家谱一例

(2012-05-05 19:58:19)
标签:

家谱

杂谈

成功家教

哲理名言

育儿成才

分类: 父亲的随笔

周敦颐家谱一例

中耀

 

  过去,有许多大家庭都有家谱,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有品位的家庭更是重视对家谱的编修。人们编修家谱是为了“慎终追远”(供奉祖先牌位上的横批),这里举一个家谱的实例。

  一提起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廉而不妖”人们自然会想起《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广州中山四路小马站的古书院群中,有一座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

  周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生于湖广道州营乐里楼田堡,原名:敦实,字:茂权。后因避英宗讳(英宗当太子前名叫:宗实)改名敦颐,号濂溪。

 周敦颐,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宋代杰出的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养心亭说》等传世千古的名作。

  周敦颐做官正直清廉,有着很好的声誉。据《宋史》载,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个囚犯论法不该判死刑,上司却判其为死刑。只有他敢与主管官转运使王逵理论。王逵不听,周敦颐拂袖而曰:“以杀人来讨好人,这样的官还可以当吗?”他为此准备弃官而去,王逵终于被说服,该囚犯才得以免死。

  周敦颐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时,百姓控告端州知州杜咨垄断砚石开采,侵夺民利。周敦颐善言劝杜,杜不听,周敦颐便奏请朝廷:“凡仕端者取砚,毋得过二枚。”朝廷恩准,端州百姓从此可以开采砚石。他处理案件,不论是荒山野岭还是海滨孤岛,瘴疠之乡,都亲临实地察访。

  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庭坚对他评价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厚于载民。”历代君主对周敦颐十分敬重:宋宁宗谥周敦颐曰:“元”;宋理宗追封周敦颐为“汝南伯”,从祀孔子(为先贤第36位);元仁宗时加封为“道国公”。

 祖宗祠堂亟待保护宋孝宗淳熙二年(1319年)唐仪之为广东南路提点狱刑。于广州府武安街春风桥北首建“濂溪祠”(即濂溪书院),有官府祭祀。元朝,书院毁于火。明英宗正统二年(1436年),书院重建于广州药州(今广州南方剧院一带)。以后有多次重建、重修,地址曾迁于越秀山麓等地。官府立例,春秋主祭,每月朔望供香灯银。

 两番入粤时,清兵把祠宇改为兵马房。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特诏修复诸贤书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濂溪书院”)于小马站,建“周元公祠”与仙湖街。光绪十七年(1891年)新修小马站,中座各处。

 小马站“联系书院”与“江都书院”、“群英书院”、“见大书院”、和曾氏、潘氏、黄氏、谭氏等书院为邻,是一座二进建筑,门额有“濂溪书院”石匾。第一进为前厅,中间是天井,第二进供奉周敦颐塑像及历代周氏祖先神位。书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为周敦颐后代子孙应试备考的地方,非应试之人不可居住。周氏鼓励子孙考取功名及出仕文武官员者、均有奖励。南宋、元、明、清四朝有进士35人,举人63人,贡生88人、显官30人。

 周敦颐后裔名人辈出,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进士,长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为徽   阁侍制,长孙为东路千总……现代的周恩来总理和近代的鲁迅先生(周树人),都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恩来是他的第34世孙。

 这自然他家是“书香门第”家风良好,而且家谱对他家人也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我们李家也有家谱,我的曾祖父是清朝的翰林。老家人取名是有家族家谱的要求的(孔孟的后代一直按照辈分的排序起名)。比如我父亲和两个叔叔那一辈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到我这辈则是三个字。而且中间的字必须用“兆”字,所以我叫李兆祥,弟弟叫李兆凤;二叔的孩子叫李兆林、李兆珍……三叔的孩子就自己随便起了;因为不知道家谱的情况,我儿子、孙子的名字也是自己随便起的。

 起名字与家族的发展本没关系,关键是从现在其我们就建立新的家庭传统,并积极行动,让我家人人才辈出,并且延绵不止。

 在天津宝坻老家,也许还有人了解一些老辈人的情况。我因为从小在外,对老家、老辈人的情况了解得很少。隐隐觉得芮家庄的李氏家族因为文化素质不高,也不重视家谱的作用,所以李氏家族已经没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我是从对家谱的简单理解建立起一种特殊形式家谱的,我觉得这是对后人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李家人重视家谱,能认真阅读家谱。相信家谱对我们李氏家族的人才培育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李氏家族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003年、1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励志名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