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感悟学生智商孩子优生教育理想聪明早期教育早慧儿童幼儿育儿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记忆力特强的霍松林
中耀
霍松林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是研究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主要著作有《文艺学概论》(不少院校曾把它选为教材或当成主要参考书)、《西厢记简说》、《诗的形式及其他》、《滹南诗话校注》、《文艺学简论》等。他还为儿童写了三本故事书,他的《松林诗》、《松林词》也已编辑成册。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杂文……
他从大学毕业后,赴重庆南林学院任教,后转西北师范大学,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一直坚持写作,很多同行都反映他头脑好使、记事多、笔头也快。而他自己则认为:“我一贯以勤补拙,把本来该用于娱乐、休息、睡觉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写作了。”看来,别人反映的仅是现象,他自己讲的才是本质。另外还有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受过早期教育。因此才有较强的记忆力,下面我们就介绍他受早期教育的情况:
1921年9月29日,霍松林生在甘肃省天水县琥珀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
他祖父是大个子,好主持正义为乡亲们做好事,人们都管他叫“霍长人”。当年因官府尅扣百姓,他挺身而出“告御状”,官司打输,他被鞭打下牢。他认为官司输在没文化上,后来下决心供孩子读书。二儿子的书读的不错,考了个秀才,后在家乡教私塾,霍家从他起有了读书人。
霍松林父亲行七,也很想念书,但家穷只能供老二一人读书,老七只有放羊的份。他和爹再三要求去上学,爹爹被他缠不过就答应他:“好吧!你去念书,我放羊……”可供他念书牵涉全家利益,兄弟们都不赞成。后来二哥建议:“叫他去念,把课程加重,不会就打板子,要不了半个月他就自愿放羊去了”结果他却念得不错。在二哥提议下,他又入了陇南书院,毕业后教书兼行医。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所以从儿子松林三岁左右他就对儿子开始了早期教育。
开始时教儿子读《百家姓》、《三字经》之类启蒙读物,因为学得早,父亲要求又严,所以松林进步很快。当时已经有了新创办的学堂,父亲不再教私塾,转而从医。但父亲认为洋学堂读“大狗叫、小狗跳”的课本全然没用,他认为“童年记性最好,应熟读一些必读书,可以终生受用。”所以他让儿子在家读:《五经四书》、《千家诗》、《幼学故事琼林》、《古文观止》、《子史精华》等经典书……也让儿子读了一些中医古典名著,直到儿子十三岁才让他上了新阳镇小学。霍松林因为受过早期教育,记忆力强,又加上他有深厚的基础,所以他各科成绩都好,几乎门门功课都得满分,每次考试都拿第一,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被称为“神童”,毕业时他领的是第一号毕业证书。
霍松林读初中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慰问前方抗日将士的一封信》,他写得又快又好,老师表扬了他,还把文章推荐到《陇南日报》发表。第二年,陇南地区初、高中生论文竞赛,霍松林的文章再次夺得第一名。他一万多字的长文,被《陇南日报》连载。从此他开始写“抗日内容”的文艺作品,经常在报上发表。到高中时,他曾主编《陇南日报》文艺副刊。除发表文艺作品,还用文言评述《易经》、《庄子》。充分显示了霍松林受过早期教育的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的特点。
他说自己:无论小学、中学和大学期间,学习功课都不费劲,需要记的东西很快就记住了,需要背的东西很快就背熟了,许多功课内容当堂就消化了……这样便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比如他在国立第五中学上课时,一位很有水平的老师讲《国学概论》,课讲得好,多数学生都爱听、并认真听,可霍松林感到老师讲得慢,就自己先读完讲义,然后偷看课外书。老师有意考他刚才讲了什么?他猜想着老师讲的内容,复述了讲义上的话,老师无奈的让他坐下。后来同学告诉他:连老师没讲的地方你都说了,足证明你没听老师讲课,这也证明了霍松林记忆力的高超。
中学毕业后,霍松林到小学校当教师。一天,他给学生讲《国语》,班里五十多名学生中有不少调皮鬼,课堂纪律很不好。他第一次上课先点名,差不多一下就把学生的名全记下了。讲课时发现有个孩子做小动作,就点名把他叫起来,这下子引起学生们的惊奇和佩服。加上他讲课有趣,学生们愿意听,很快这个班的语文课成绩就大为好转了。
他记忆力超强,无论写作、讲课都能旁证博引,一般不用查书。即使需要查找资料,也能很快找到出处地方。他还能以很少的时间记忆大量的内容,这说明早期教育和人的智慧能力有相当关系,人的记忆力绝不是先天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