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文学/原创谈天说地文化 |
分类: 小说诗歌 |
中耀
秦王积极整顿国事,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后向战国七雄”的其它六国进攻,国势大振,最后统一了全中国。
他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废除奴隶制,实施土地私有,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通路、筑长城……使中国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顾百姓生活,加重徭役负税,大兴土木, 修建宫殿七百余所,其中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万人……极尽奢华之能事。他的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陵中有“奇器珍怪”竟以水银拟为百川河海……还有大量的“兵马俑”……他还焚书坑儒,干了很多害国害民的坏事……
却说公元前231年,秦王在吞倂了韩国后,又攻赵国,使赵国投降纳贡,继而又进犯燕国。
燕国太子子丹此前曾在秦国当过人质,受尽了屈辱,后来化装逃回燕国,决心报仇雪恨 。他昼思夜想后,决定招募刺客刺杀秦王。
田光为人侠义且艺高胆大,太子就把田光请来宫中商议此事。田光说自己已经老了,恐难以完成此重任,逐向太子推荐了荆轲,说荆轲是个智勇双全的人。
太子很快把荆轲请到宫中。“荆轲刺秦王”
荆轲果然既斯文又气宇轩昂,机敏过人……太子心中大喜,设盛宴接待荆轲。席间太子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以重金利诱秦王,乘机劫持他,令他退回魏、赵两国的国土;停止侵犯我燕国……太子含泪说:“这可是救国救民的大事, 请万勿推辞……”
荆轲一方面感到义不容辞, 另一方面也觉得孤身赴秦国去刺秦王,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
太子丹见他犹豫,就跪下求他……
荆轲连忙将其扶起说:“太子不必这样,我答应就是了,不过这事得一定仔细考虑,周密安排……”
荆轲回到住处,反复思量此事。
此前秦国有个叫樊于期的将军,因为得罪了秦王,自感性命难保,就投靠了太子手下。
荆轲感到只给秦王献上一些土地还不够,他听说,过去有人提议砍了樊于期的头献给秦王,有可能救赵国, 于是他也提出了这事。
子丹连连摇头说:“樊于期是一个很识礼的将军,他诚心投奔来,我加害于他既不义也不忍心,绝不可以这样干……”
荆轲想通过樊于期了解秦国内情,于是他去拜访樊于期,详细谈了这事。樊于期果断地说:“我完全听明白了,你去杀了秦王既为太子报了仇,也为我报了仇,这事很值得,我一个头颅何足惜……”说着,他拔剑自刎……
荆轲想抢救已来不及,深为他的大义感动, 更增加了他刺秦王的决心和勇气。
太子知道了此事迅速赶来,抱着尸体大哭,后来厚葬了樊于期尸体,把头装了一个木匣交与荆轲。
荆轲对太子说:“我有个好朋友,此人有胆有识,可以做为我的助手,我已经派人去请他。”
太子十分焦急,深怕夜长梦多,就说:“我手下有一勇士,叫秦舞阳,可以让他做你的助手,以便早日成行。”
荆轲见太子十分心急,就答应了。
出发的日子到了,太子亲自为荆轲、秦舞阳摆酒饯行,他俩的亲友也都赶来为他俩送行。当来到易水河边,荆轲的朋友奏着乐器……荆轲内心十分激动, 激情满怀唱到:
“风潇潇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明他不畏牺牲的坚毅决心。
送行的人都流下眼泪,荆轲和秦舞阳都喝下了太子敬的酒,然后登上车,头也不回踏上征程。
秦王听说赵国来使求和,特别是带来樊于期的头,十分高兴。他在宫中布置了隆重的会场,除朝廷的重官外,还请来各国的使节……
根据荆轲的安排,他把浸了毒汁的匕首卷在所献地图中,交秦舞阳捧着,他自己揣着樊于期头的木箱登上大殿台阶。
秦舞阳却勇气不足,一见秦宫廷的威武和森严,不禁心虚、脸白、腿软……顿时引起侍卫的怀疑。荆轲回头看了看秦舞阳,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解释说:“他是个乡下人,未见过这样大场面……秦王立即有所警惕,只让荆轲一人上殿。
荆轲先献上樊于期的头,秦王看过,果然是樊于期的头说:“恩,是他的头!是他的头!死有余辜,活该!……”
荆轲又下殿从秦舞阳手中拿过地图再献给秦王,当地图展开到最后, 现出了一把匕首,只见荆轲用右手迅速操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猛的刺去,秦王见状转身就跑,袖子断了,秦王前面逃,荆轲后面追,两人在大殿的柱子间周旋……
殿上的群臣不许带武器,殿下侍卫无皇上下令又不能上殿……这时有个大臣高呼:“皇上!你身上有剑!”这时秦王才迅速抽出剑来向荆轲砍去。他一下子砍中了荆轲的腿,荆轲倒在地上,荆轲勉强起来正要把匕首向秦王投去,这时秦王的医生用一个药袋砸过来,砸在荆轲的胳膊上,以致匕首投歪,刺在柱子上。
秦王回来又刺荆轲,荆轲身上连中几剑,他喊:“算你命大,如果不是想抓你的活口,让你退回各国失地,我早把你杀了……”
秦王又上前几剑刺死了荆轲,这时台下的秦舞阳也早被侍卫兵杀死。
秦王大怒,立刻出兵攻燕国,燕王抵挡不住秦军,只好杀了太子子丹投降。
荆轲的壮举没有成功。
但他的血没有白流,他的悲壮歌声,永远响彻在中华大地,给人们激励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