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少年大学生智商田晓菲神童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无师自通”的小诗人—田晓菲
中耀
我只是希望,
当一枝幸福的,
默默的小花。
但是,她要开放、生长,
点缀着诗的领土,
——没有任何别的企图。
这位诗人够谦虚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得出,她是十分顽强的。是的,她一定会生专、开放……
但是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是出自一个不足十岁的小诗人——田晓菲的手笔吗?
这位小诗人从五、六岁就开始了她的追求。生活不负有心人,她的诗迅速“生长”、“开放”,在全国儿童诗歌比赛、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中获奖。她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快乐的小星》……而且她在十四岁时已经是北京大学英文系的学生了。
世界上的早慧儿童,其中有的人是天赋比较好的;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完全是大人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对比这些,田晓菲是比较奇特的。
还是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忽然发现她认识很多字。是她无师自通吗?不,她哥哥说:“我给她读过几本小人书。”再就是大人教给她不少儿歌和诗词,念来念去,她自己“对号入座”就这样渡过了识字关。
她学字是因为感到识字有趣、好玩,大人并没有教她、逼她。小小的孩子能识字,自然受到大人的表扬,这样她就更愿意学了。平时她常常问大人字,想学得更多。一来二去她不但认不少字,还能看书了,从而她对书更产生了浓厚甚至是强烈兴趣。
晓菲四岁时,爸爸把她带到学校去了,这里有书架,晓菲十分高兴的来到那儿去看书,一会她选了一本厚书低头读起来。开始别人还以为她是看图,可是后来发现她是认真在看书,就走过去问她:
“菲菲,你读的什么书?”
“《艳阳天》……”声音是很小的。
“你认得上面的字?”问的人很惊奇。
小菲菲不再回答。
那人把她抱起来,要她读。在爸爸鼓励下,小菲菲给他读了一段。除了生僻字外,小菲菲读得很流畅,使看到的人们又惊又喜。
小菲菲五岁的时候,已经愿意看没图的书了。她父母那时还不懂早期教育对育人的重大作用,相反却担心小孩子家过多过早地读大部头书会累坏孩子,特别因为她是小姑娘,后来竟读起《红楼梦》,家长感到再不能任她这样发展下去了。于是不准她看大人书,上班前总把书柜锁上,甚至责备、处罚她,以至委托一位朋友和她签订条约:一、不经大人允许的书不能读;二、自己不能偷偷地乱读。可是这一切阻挡不了一个已经对学习发生强烈兴趣的孩子。几天以后,她就不经大人允许又偷偷地“乱读”了,并且口胃越来越大……
孩子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她的阅读速度也很惊人,厚厚的一本书,一个上午就可以读完,而且从不疲倦(一次,
作家冯骥才到她家,和她父亲谈话不到一个小时,她竟把八万多字的《穆桂英挂帅》读完了。而且能复述书中的情节,使冯骥才十分惊讶)。孩子的努力,终于被父母承认和接受了。可是有时看她埋头读大厚本的历史书,就爱惜地动员她到外边去玩玩,她却不情愿地说:“出去玩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我读书好呢!”可见她对读书的兴趣之浓。
一次, 妈妈的脚碰破了,痛得不得了。小菲菲关切地对妈妈说:“妈妈,你要想不痛,有个好办法。”妈妈可以为她真的有什么好办法
,就问她,她说:“看书,一看书哪儿也不痛了,真的!
”这是她的切身体会,虽然这是她孩子般天真幼稚的心理,但也足以证明她学习已到入迷程度。
她长大之后,曾几次描绘读书生活:“优美的文学作品,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书把我带到一个奇妙的境界……”“书,使我忘掉一切,沉浸在一种奇妙的境界里,让心儿在美丽的幻想中飞驰……”
六岁的小菲菲已经有相当广泛的知识,可以记日记了,家长感到再不让孩子上学就要耽误她了,于是在她六岁半的时候,爸爸妈妈费很大劲儿,
托人让她提前上了小学。一个已经能读《红楼梦》的孩子让她和一些不懂事的一年级小学生在一起学习,那是够别扭的了。幸而学校老师有点创新精神,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允许她连跳了两级。可就这样,她仍感到学不到什么。这年刚好她患肺炎,就休学在家了。
在家养病的小菲菲,仍闲不住,病情稍稍好些之后,她又开始大量读书,不光读近代、现代作品,还读懂古文,用古文作文。为了学懂古文,她开始翻译王力同志为大学文科编选的四、五百页的《古代汉语》,直译到第四分册。
七岁左右她开始了创作:写“童话”“小说”“剧本”……有一次去游颐和园,她写下了:
颐和园里风光美,
荷花荷叶绣成堆,
船儿绿绿象柳叶,
鱼儿有红又有黑。
显露了她善于抓形象和描绘色彩的才能。
有一年,家里新挂上一幅绘有十二位古代美人图的挂历,小菲早知道她们不平常的经历,于是她诗兴大发,给每人赋诗一首。对文成公主是这样写的:
寒草萋迷没马鞍,
朔风寒冽吹鬃鬟,
一声珍重折灞柳,
追思怎不断肠肝?
写诗时候,她几乎把吃饭都忘了。到第二天,十二位佳人都被她配了诗。
此后,
她对诗歌的爱好更强烈了,经常写诗,并开始试投稿件。当她的诗变成铅字,有的还得了奖,这是对她最大的鼓舞,她下决心要把幸福的“小花”开遍祖国大地……
晓菲的奇特经历,果真象某些人们所说的是天生的学习材料吗?不,她父亲田师善在回忆她的成长过程说:“晓菲在小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她,只要不睡觉,就有人和她说话,她要睡觉就用儿歌给她催眠……这些,
都对她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先天的条件是有一点儿,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是的,她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虽然父母没有有意识地对她进行早期教育,然而事实上是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并且家庭是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她学诗过程中,父母也经常指点她,
这些对她的成长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田晓菲的成长,在众多早期教育事例中是个奇特的例子,然而这中间的一切,并非出自偶然和不可理解。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最好的动力。正如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注意更好的培育孩子的良好兴趣,引导孩子走上成长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