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朝三暮四"
李晓东
孩子们对许多新鲜事物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玩具是这样,对学习也是如此。然而这种热情往往是“三分钟热血”,过些日子便会逐渐淡薄,甚至兴趣全无。
我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从他呀呀学语时,就教他背诗习字。儿子倒也乖巧,三岁时便已熟背古诗百余首、识字过千。我希望儿子在诗的领域中有所建树,因此为他取名李诗。然而儿子并不随我心愿,随着一天天长大了,视野逐渐开阔,兴趣也多次改变。别说写诗歌,即使很早就背熟的许多古诗,也如“熊瞎子掰苞米”——所剩无几了。
后来,儿子喜欢上了画画。彩笔、蜡笔、水彩什么的,
我高兴地为他购置了不少,儿子倒也认真地涂抹了些日子。一副“水墨丹青”的竹子,足足在我家的墙上“展览”了一个多月。可一段日子过后,绘画又被书法的兴趣所取代。儿子练写书法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每天坚持写上十页,一年下来,儿子的字大有长进。眼见黑糊糊的习作帖满屋子,我非但没有埋怨他弄脏了屋子,破坏了房间的整洁,反而为儿子的字长进而窃喜。“如果继续这样,儿子一准儿能当书法家”,这是我发自内心对他的鼓励。岂知这书法家那么好当?整天地临帖,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毕竟太枯燥了,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干脆不写了。理由嘛
:“功课紧、作业多、没时间……”再加上他妈妈的帮腔:“写书法有啥用?把课本上那点儿弄明白了比啥都强!”对此,我还能说啥呢?这期间儿子还进过武术班、学过乒乓球,可是无论学啥,无不半途而废。眼见儿子一事无成,我很着急,我开始寻找儿子兴趣专一的好办法。
有一天,我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有一位叫莱斯的科学家已经对电话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莱斯的研究仅能把声音传到千米的距离,且效果不佳。此后,他没能坚持继续研究下去。贝尔则在莱斯实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采取两项探索:一是将莱斯装置所用的间歇直流电改为连续直流电,解决了传递声音短促多变的问题;二是把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钉往里拧了半圈——仅仅5丝米。结果,贝尔获得了成功,他成为电话的发明人。后来,爱迪生评价这件事说:“科学上,5丝米与5英里所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莱斯本人也颇为感慨地说:“我将终身记取这个教训!”这个故事使儿子深受教育,他告诉我懂得了什么是“刻苦”和“专一”。
如今儿子已是大学生,节假日回家也常常起早贪黑地一个人苦读,他妈妈有时心疼地让他“放松放松”,可儿子说“别人都在加劲,我不学就要落后的”、“我的英语要提前过六级”,“我还要考研究生!”儿子的回答令我很感动,孩子有了这种“专一”的奋斗目标,有了这种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品格,还怕将来不能成材吗?我希望我的体会能给望子成龙的家长点滴启示,让孩子们早些改正“朝三暮四”的毛病,早树立理想,早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早日成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