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所受的早期教育
李中耀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唐代诗人蜂起中,又一个杰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在他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时歌合为时而作"的思想指导下,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传世佳作。其早期作品《秦中吟》、《新乐府》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后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丶《琵琶行》也都脍炙人口,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珍品。他的诗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因此郭沫若说他是"为劳动人民祈求幸福和平的诗人"。
那么,白居易是怎样成为如此杰出的诗人呢?
白居易祖籍陕西下
(今渭南县)。唐大历7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此时杜甫己逝世两年,唐朝已走向衰落。
白家是书香门第,祖父白徨曾做过河南巩县县令,是个诗人;父亲白季庚很有学识,当过县令丶任过"别驾"(皇帝特使);母亲陈氏,曾受过良好的家教(她的父亲陈润也是诗人,《全唐诗》中有他八首诗;母亲也有较高文化素养,犹善琴书,一直帮女儿抚育外孙白居易兄弟),陈氏十五岁嫁给四十岁的白季庚。她识书达理,为人贤惠,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白家共有兄弟四人,白居易行二,因其父当官,家境较好,家里为他雇了乳母。这位乳母也有文化,也对他进行了一定的早期教育。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仆始生六丶七月时,乳母抱弄与书屏下,有指
'无' 字
'之'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己默识,遂百十其示,而指之不差。"
可见白居易接受早期教育是很早开始的,而且身边至少有母亲和乳母两位老师。
父亲白季庚为官清廉,没置下家业,所以当他过世后,家境顿然衰落了,只靠在浮梁县任"主簿"的哥哥微薄收入维持家计。
长兄白幼文为人正派,有学识,因公务丶家务繁忙,未得发迹。
白居易下面有两个弟弟,老三白行简有很好的文彩,著有文卷十集,在《全唐书》中占有一卷。他还擅长写小说:《李娃传》(唐传奇的代表作),"三梦记"都是他写的,他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学家。
老四金刚奴,从小就接受金家人的教育,分外聪明,其才气不亚于几个哥哥,七岁就已经能背诵很多诗赋,八岁时又学会琴棋、书法,只可惜家境不好,有病不得及时医治而早亡。
关于母亲教育他们的情况,白居易曾说:"别驾府君既逝,诸子尚幼,未就诗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末尝以一呵一仗加之,十余年间,诸子以学仕进,官至清近,慈训所至也"。
在母亲、乳母早期教育下,白居易一小就聪明懂事。五岁时会作诗,九岁时已通诗律。他说自己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所以他在十五岁时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受到当时著作郎——顾况的充分赞赏。白居易从德宗贞元十六年起赴考,"十年间、三登科第",即所谓"连中三元",如果没接受过早期教育,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白居易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当时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岁及第明经已经迟了,五十岁中进士也是年轻的)他不到三十岁就进士及第,实在少见,。所以他自己也高兴地题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一生没离开过诗,他才气过人,多在学诗、写诗上下功夫。其诗如行云流水,妇孺竞相传颂。《长恨歌》一诗的创作,就很能说明他的才力之高:元和元年夏,白调任周至县尉。一天和友人王质夫、陈鸿,游览"神游寺",那里距杨贵妃缢死的马嵬坡只有数十里。饮酒时,大家谈起当年的故事,王质夫给他敬酒时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殁,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结果,白居易不久就真的完成了这篇千古杰作。
白居易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丶诗艺极高,取得了我国诗歌史上辉煌成就,受到人民的爱戴。纵观其成长过程,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慈训所至也"。其兄弟四人均表现出超常的才艺,也不能不说明早期教育对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白居易从小就接受早期教育,为官丶写诗又超乎常人的勤奋刻苦,即使如此,他也活到74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得上是高寿了。有些人以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会累坏身体,甚至能影响寿命,白居易的长寿可算是一个有力地反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