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山观景

(2012-11-15 13:36:15)
标签:

桂林石刻

桂林西山

旅游

旅游摄影

落霞

分类: 桂林石刻

  中午吃饭吃得好丈,西山就在旁边,消食去。

   西山,我认为的最后的一块安静地,再不来,等车马喧时就没好耍了。
   蛮喜欢来西山,安静,宁静,春闻花香,秋看枫红。满山的摩崖石刻,满山的菩萨,地方也大,爬完这山爬那山,站在山头极目远望豪气顿生。

千山观景
   西山曾为古代佛教胜地,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说的“峰峦牙张,云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唐宋时,这里殿宇辉煌,星罗棋布,香火兴旺。唐时这里有著名的西庆林寺,也叫延龄寺,西峰寺 ,还有资庆寺,千山观,佛道并行。隐山,千山,西峰,立鱼峰,观音峰,龙头石林等地,众多的高僧名士,善男信女,云游于此,络绎不绝。


千山观景
   这次没想往其他山峰转了,就往左边的千山走,沿着曲折清幽的风景道往上走,整条路上就我一个人,踩着坠落地上的枯叶,沙沙作响,那阳光透过枝叶就斑斑点点的撒了下来,空闻鸟鸣山更静。

千山观景
  整个西山的几座山峰都布满了佛龛,摩崖造像和摩崖石刻,在千山的摩崖造像少些,但是一路有不少这样的空龛,老百姓就将佛像或贡品放在空龛里。

千山观景
   石窟造像产生于古代印度,石窟最初只是佛教僧人利用自然山体洞穴,作为修行、坐禅、集会及生活之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为开凿洞穴雕塑造像,主要是供禅定时观想所用。再后来在雕凿时慢慢增添了装饰功能,融入了更多的艺术语言,成为石窟造像艺术。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内地,并与中国本土艺术相结合,因此在今天的四川、新疆、甘肃的一些地方都有东汉时期佛教石窟艺术遗址被发现。进入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之后,石窟造像艺术在桂林特有的石灰岩崖壁上也开始相继出现。
千山观景
    西山2百多尊石刻造像分布在西峰、观音峰、千山峰及立鱼诸峰,基本是中唐以前的作品,桂林石窟造像虽没有龙门、云冈石窟造像宏大,却不乏南方的钟灵毓秀,玲珑精致,与桂林独特的岩溶地貌山水环境十分和谐。桂林的摩崖造像多是选择所用石头的天然优势,比如凹进去的石壁来雕刻佛像,这样可以起到防日晒雨淋的作用,象千山这个佛龛就为天然石窟,造型为一龛三尊造像,一佛二菩萨,佛端坐在莲花座或金刚座之上,居石窟中心位置,形体塑造格外高大突出,两边的菩萨按等级排序逐渐低矮,共同烘托出宗教艺术的整体气氛。



千山观景
  继续前行,穿过杂树里,前面有岔路,左边一大石头上,写着描过红的“千山观”榜书。桂林的石刻现在基本上都在进行技术性维修,“篆刻皆浅,多所漫灭”,石刻完全没有了原来的“野生”状态,已经全部描红,醒目得很。

    千山观,建于
唐贞观年间(627649),宋方信孺大兴土木重建,千山观”3个大字为广西经略安抚使张孝祥书,静江府知识李曾伯刻,到今天千山观早已经被历史的车轮湮灭,唯剩3字提醒这里曾经为盛游之地。宋张孝祥《千山观记》云:“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据山水之会,尽得其胜,无如西峰。乾道丙戌,乾道丙戌(1166)历阳张某,因超然亭故基作千山观,高爽闳达,放目千里,晦明风雨,各有态度。观成而去,乃书记其极。
千山观景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七月,34岁的张孝祥出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即被人进谗言罢职北归。在广西任职的一年时间里,张孝祥不仅“治有声绩”(《宋史·张孝祥传》),在桂林写下了数10首诗词,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
千山观景
   张孝祥不仅主持修建了千山观,还写了一首《游千山观》诗“朝游七星岩,莫上千山观,东西两奇绝,势略领海半。长江写缣素,叠嶂俯杯案,中有万雉城,铁立不可玩。伏龙起行雨,老树舞影乱,冲风挟惊电,意恐崖谷断。路悬石磴滑,众客纷骇汗,嵌空偶自托,发若鸟集灌。须臾便开霁,杲日丽清汉,却坐山巅亭,容我乌帻岸。长怀付尊酒,别语不容判,会须九垓外,与子期汗漫。” 此诗与一般重在描写桂林山水秀美景色的其它作品不同,突出了桂林山水壮美的另一面,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豪壮情怀。

   书上说千山观坐北朝南,为3进砖木结构,长约100米,宽约90米,现在它的旧貌胜景已经无法再去追寻,只能从西山的有关千山的石刻来领略千山观往日的风采了。

千山观景
   往岔路的右边拾极而上,再来到方信孺的“碧桂山林”。和以前来不同,可能因为是深秋了,草木萧瑟,原来不怎么引人注目的那片平整的石壁现在在路边就可以看到。记得第一次来找这里,树木葱郁,路过这里,无法看见杂木后面掩藏的石壁,差点错过。

千山观景
   方信孺对秀美如画的桂林山水格外钟情,桂林诸山他几乎赏遍。在西山,他建碧桂山林”,并刻4字于石,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归隐之地,准备陪伴他的老母亲终老于此。
   碧桂山林”左右及下方,留有大幅的空白石壁,看样子原来是写石刻,可能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经完全是看不了文字了。著名的《碧桂山林铭》在“碧桂山林”四字的下方,也是模糊不清了。

 摘 :
    桂府稍西五里,吞蒙溪,吐阳江是为西湖鱼峰。隐山□拱揖,大凡游观之胜,俱敛避这下风。右鱼峰一□有古精蓝□最胜处,丰林灵泉,层□觱沸,水石之奇奇怪怪,如虎豹之仰伏,凤鸾之翔集,不可以名纪枚计。又有如台榭者,斩然頫精蓝而中立,紫帽山人幽寻乐之,□意终老,丞朘俸赢,偕丹霞子小筑其上,有堂有奥,爰居爰处。且面势端豁,与千山观相襟带,目力所加,山川城廓,毫发不能遁前,所谓最胜处,今皆居掌握中。孚若稽图牒,此州在唐贞观间、文石薦瑞,曰:‘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太宗诏李靖,有‘碧桂之林,苍梧之野,观此瑞文,如符所兆’之语,即以‘碧挂山林’名之。山人倦于游,蓋将遯世,愿奉母慈持妻子,逐与隐者沦朝夕于此山中,庶几再遇瑞石以献之于明天子,顾不休哉!于乎,陵迁谷化,今昔一时,为湖为田,等归□□,千载悠悠,可以图山林,于兹敝舍。乃为铭曰:‘碧桂之东,有斗其峰,有金其墉,气佳哉郁葱。碧桂之西,蜂房蚁嵠,尔蛮尔夷。化剑刀鉏犁。碧桂之南,大海天涵,维崖维儋,一王仁是覃。碧桂之北,万仞壁立,不騫不泐,圣人寿与匹。其中盤盤,我居之安。有泉水可汲,有烟霞可餐。援素琴而弹,流水高山,知音孔艰,吾与子俱还。嘉定八年正月朔,紫帽山人方信孺述,丹霞子张自明立石。

千山观景
我转上这个小石包,也就是当年方信孺的“瑞石”,石包顶上非常平整,见到一老人在打扫落叶,旁边有个简单的小棚,他就站在碧桂山林四字的上头。看了下,沿石顶盖边有4个深凹的石槽,应该是插柱子的铆口,想必原来是想在这里盖个亭子还是什么的。而老人家他们在石槽旁边自己用砖水泥围起了个水槽,方便在锻炼后用水。

千山观景
 问他明白下面的字的来由吗,他说没晓得。他说这里现在是他们的锻炼之地,早上三五好友相约到此,带上些吃的,锻炼,聊天,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之乐,其实,这也不就是小方当年所希望和追求的生活么。


千山观景

千山观景
沿路一路都不时出现空石龛,佛造像,造型各异。

千山观景
看见这个大石包我又想起了刚看的《空山》这书,那些巴蜀石窟也是这样的大石包,当然石才不尽相同,其造像更加壮观和精美,但是大多都隐藏没落在田间地头,看尽人间烟火。
千山观景
 而西山的这些空龛大小深浅不一,基本上所处位置都是沿着古道或者是在佛像边,古来西湖烟波浩淼,进香信士需要弃舟上山,在黑暗的夜晚,这一个个灯龛亮起,星星点点,如有神的指引,照亮敬佛之路。


千山观景
西山历来为佛教圣地,一些逝者也会把自己的身后物放在这些地方,日夜与佛同在。


千山观景
我拨开杂草,绕过杂树,走进,再走进,寻找那淹没在草丛间的曼妙身姿。她们本来应该在岩壁上享受烟火,却永远的湮没在荒草与尘土中了。

千山观景
龙头山回望西峰夕照,千年无语。

千山观景

 日出东山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
 恩恩怨怨随风卷,天也无边,地也无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观一碗水
后一篇:小米的天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