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

标签:
观念摄影记录旅游落霞人文摄影旅游文化陕西风光壶口瀑布山西风光 |
分类: 游记 |
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走进后,能听见那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只见河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好象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好远就可以看见。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极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车是先经过孟门,壶口至孟门约3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至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圆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尽管有一些圆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近来,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对面是山西,陕西山西仅一河之隔。只是以游客量来说,从陕西看壶口的游客明显比山西那边多。
有人说可以看见彩虹,这个时候的天却是乌云滚滚,哪里有,但是那乌云也蛮有气势的了。
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
那升起的水气,随风飘撒,肆意的戏弄着它面前的人群,看着他们四下躲闪。
公元前的《史记》里描述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地点在韩城龙门;6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把壶口瀑布归于孟门山(现在的壶口瀑布下游大约3公里处);18世纪《吴志壶口考》里说的壶口瀑布的位置,才是大约现今壶口瀑布的位置。历史瀑布曾经年均后退5.1米.壶口瀑布的黄河水在河底石岩上冲刷出一道巨沟,俗称“十里龙槽”,正是瀑布不断后移造成的。
壶口瀑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喻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但是现在,因为黄河水含沙量高,具有超常的侵蚀力,壶口瀑布两侧很多岩石都被冲走了,两侧的岩石已经不再向里收,不再像个壶口,而是敞开着像个簸箕。30年前,壶口瀑布几乎是立起来的,很陡峭,现在的瀑布已经变成大斜坡了,越来越平缓。一些专家及宜川县壶口瀑布的研究者却告知,壶口瀑布有可能在50年后消失,“退化”成险滩或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