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这里看下,天气没做美,等好天的时候,晒死。
路线问过VK和枫叶红,特别是枫叶红,说得很详细,谢谢。
路线:由桂林到平乐沙子,岔路,往恭城方向走7.5公里到达治平,有路牌,到治平后岔左边路,走五公里到门楼,《这一段好走,可以一路刷过克》,岔左边路进去四公里就到下莫村。《这段4公里沙石路,有些坑,小车底盘底有点难走。》全程共计112公里
另外一条线路,没走过:由恭城方向西岭-八岩-下莫村《据说县城-下莫大概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到村里》
这是门楼,岔左边路进去四公里就到下莫村。回走的时候,我问村里人,既然叫门楼,那一定很多门楼了,他们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问了有个老门楼村,前寻1公里,进村看,没得隐,大多数人都搬到路边这新村来,老村只有一道光年间修路碑和一破烂祠堂。
还有一公里到下莫村,眼见前方半山有一月牙型的岩石显露出来,估计那是天坑了。《后来到了,果然是》
下方的路就是由恭城方向西岭-八岩-下莫村的路,照片左下方还有一时代产物--渡槽。

开车来的人可以把车停在村里,因为由村开始步行上山看天坑也就10来分钟。这家的大伯说桃花节的时候,天天都有百把人来这里耍。
这里在建高铁,喊我莫上克先,说要放炮了。大家都躲在一边。轰隆2声小炮,溅起点点石头。

顺着这工棚就走上来,有水池。

从工棚边走上来,一眼就可以看见这个,向着这张照片这2个高点走绝对不会错。虽然一路小坡都种有果树和农作物,但是穿行期间向上走没有问题,10分钟就到,海拔也不高,一点难度都没得。
骄阳如火,步行难度虽然没得,汗还是要拼命的流的,大热天出来,跑百把公里,我容易嘛。

天坑比想象的要大,这个天坑直径约300米,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当然也比永福那个天坑的大多了。
既然出来了,看倒了,相关的知识还是要了解下的,到此一游没意思的。
什么是天坑呢?
感谢万能的网络:
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它的四周必须是石壁,具有直上直下的坡度和一定的深度,通俗一点儿讲,就是地上天然形成的大漏斗。漏斗有漏斗状的,有时候也有桶状,井状等不规则状的。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岩层是在水平面上自然堆积的,不同时期的堆积造成了自然的分界线,就是所谓层理,层理面是相对容易自然分裂开的。可以理解为云片糕里那些糕片之间的接触面。从初中地理课本上学到过,自然地层有褶皱、断层等常见的运动,其中自然分裂的就是层理面。

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桂林的哦》指出,“天坑”的含义是宽度和深度不小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而构成陡峭的剖面,该词语是可充分显示其名称特色的一种喀斯特景观。此外,在观赏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壮观、雄奇、险峻、生境独特和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应该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
在层理结构发育的碳酸盐岩层下,地下河在不断地流淌,碳酸盐岩因遇水不断被溶蚀,形成越来越大的地下溶洞,而后,地壳突然发生地震或板块碰撞等剧烈震荡,岩层发生垮塌。垮塌后的物质被水流逐渐带走,而余下部分的岩层因剧烈震荡形成许多纵向裂隙,在水蚀的作用下再次发生垮塌。如此几次垮塌后,地下溶洞终于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这一朵朵巨大的蘑菇型的岩石让我想起贵州马岭的瓣状钙华体。
坑底有不少这样的溶洞,他们说可以进去,但是不深,洞口小,只可容瘦小的人进入。我在想,这里应该有凉风出来,如果有地下河的话,但是没有感觉有地下河的痕迹,听说在门楼下岩的渠道上面有个好大的消水眼。到底有没有地下河,还需要问下,因为这也是天坑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天坑底部,虽然我没是植物专家,看看也没什么比较特别的稀有植物,和乐业这些大型深度神秘天坑比起来,这里还是没有那么的与世隔绝。
走了上来,站在坑顶最高的岩石上,到处乱看,风光无限啊。远处的,旁边的正在建设的高铁施工,以后,车就完全是从这天坑旁边过了。


搞张工作照先,在这天坑呆了80分钟,又黑了2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