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的介绍说这田心村距万福路才4公里,哪止拉。从市中心-万福路-太平村-田心村一起37公里,量过来的。回去由田心村-太平村-四塘-临桂-桂林,35公里。
水泥路就到岩口村为止,岩口村到田心村的路全部是这样的机耕路,很是奇怪,风景优美和人文浓厚的田心村,这路咋的就这么差列。
颠簸着,远远见到田心村,村后那背靠的后山有“金交椅”之称,山并不是很高,尖尖的,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秀。

田心村建于明朝末年,是著名的进士村,共有百余户人家,曾居住着朱、许、徐、关、周、骆、郑七个姓的人家,其中朱、许两姓可算是颇负盛名的世家。在田心村,男女老少至今都对“横山府,池头县;田心村,翰林院;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的民谣耳熟能详,这里世代崇尚读书。而如今,一般人只晓得四塘乡的横山村是清代名臣陈宏谋的故乡,因为老陈的官也大点。对于“盛产”进士和翰林的田心村,大家却晓得不多。只是近几年,因为由这里可以徒步去牛奶场,很多驴友走过这条路线,对这里的人文和风光大加宣扬,加以这里的村支书老许也对来这里的人多多宣传本村的文化,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古老的村庄。

村门口的一个小池塘形状酷似鲤鱼,是朱若东修建的,曾对着承薰门,有“鲤鱼跳龙门”之说
。

石门一
围绕着田心村,四周建有圆拱石门4扇,这些石拱门造型美观,建筑精巧,保存完好。

田心村这里,根本没缺石材,所以无论是建房建围墙还是铺路,都是就地取材的。村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枝叶茂盛的黄皮果树,据说,这是当年许家一位在南宁做官的文人带回来的,到了黄皮果成熟的季节,挂果累累,谗死路过的人了。村民说,这种果树有灵性,汲取人间的书香气,才长得好。

整个村还算干净,村里还四处散落着石缸石台等当年造纸用的的工具。

村民喊我去看,说后面有棵一石抱8树。

果然,一块巨石上,看起来无一杯土,却有8棵郁葱的杂树生长在石头上,也算是一奇了。

整个村原来有9口这样个古井,现在因为用水方便了,所以,剩下的6口井也被盖了井口,不再用了。

石门二

石门三

正南面的石拱门,重建于清光绪9年《1883年》,顶端刻有朱亨衍题写的“承薰门”几个大字。

清朝康熙到嘉庆年间,从这扇拱门里走出了许霖、朱若东及其两个儿子朱依鲁、朱依炅四个翰林,朱若东、朱依鲁、许霖、朱依炅、许双珝、徐步云、徐登云、许晋祁和关榕祚等9个进士,当然,考中举人的更不胜枚举了。这些在临桂县志中都有记载。

石门四
第4个石门在上田心村



石门内壁上


上田心村-牌坊有1公里,路上见有好事者的涂鸦。

在这山坳间,当年,为村中人去桂林求学便利,朱若东还出钱修通了从田心村翻山坳到桂林的石板路。石板路出村沿溪流走向,路面都用大块料石,宽约1.5米,坳上为360级台阶,坳顶建有凉亭,旁边种树,便于路人歇脚纳凉。这条路也是驴友经常走的一条路。老许说翻过去就可以看见牛奶厂的一大片空旷的草地,哪回,我也去徒步下先。

远处见一牌坊
靖江王后裔朱若东在乾隆年间为其高祖母所建。

牌坊上“令德开先”四字,令德:1。美德。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散落的遭破坏的夹柱石

从朱若东一个明代子孙居然能获乾隆赐建其曾祖母牌坊,更彰显明朝靖江王子孙在改朝换代后仍有一定的地位。


“清江老人读书处”就在村背靠的后山,我说不麻烦老许了,我自己找去,他还是带我去了,说怕我找不到。

山脚边到处是尖尖的岩石,再高点的话就有点象石林了,四周静悄悄只听见鸟声,如果再有几棵乘凉的大树的话,那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老许说,这就是“清江老人”读书的地方,他是朱若东之父朱亨衍,曾考中举人。正是他,后来培养了其子朱若东、孙子朱依鲁、朱依炅三个翰林。“清江老人读书处”这几个字也是朱若东请人在父亲读书的地方刻上的。


老许很熟练的摘了些树叶,就在那石刻上擦了起来。

趁他涂抹的时候,我登高上了几步,四周看下。


树叶涂抹后,“清江老人读书处”几个字就出来了,虽然不是很清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田心村的依然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近些年有不少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而村民也很自觉地保护着村子周边的古迹,他们也以此为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