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岩山之校书岩

(2012-04-27 09:08:44)
标签:

观念摄影

记录

纪实

漓江风光

临桂

落霞

情感

人文

摄影

摄影旅

校书岩

分类: 各县风光
下田心村的对面,有一座清秀的小山,叫桐岩山,山内有连通岩洞,布满钟乳石,还有,那里有个校书岩,看看去。
桐岩山之校书岩
今天天气估计有30度去了,晒死个人,带路的74岁的老村支书许富安老人走在前面。从村里顺着石板路走了200米,面对着山右边有些坍塌的石块,看得出来这里原来是个石门。
桐岩山之校书岩
  绕到后面点,顺着石阶上,见一圆形石门,用料方整,石门上部石料已经塌落。
桐岩山之校书岩
 
    进了石门。

桐岩山之校书岩 

  刚才一头的汗,进得这门来顿时觉得到了清凉地,暑气全消。
桐岩山之校书岩
地上铺有厚厚稻草,因为洞内潮湿,而且不断有水滴下来,这洞里就充满着潮湿发霉的味道,好在走在稻草上面,软软的,却是非常的舒服。
桐岩山之校书岩
  洞里黑暗,我打起了电筒。
桐岩山之校书岩
 

老许说他家以前是在明朝的时候,因为战乱,由河南那边逃过来的。


桐岩山之校书岩
             

走了大概50米,一路上有点湿滑。

见前面有亮光,见一石门,可惜已经堵起来了。老许说以前读书是从这个门上来的,后来这里废弃后,就把这门封起了。


桐岩山之校书岩

桐岩山之校书岩站在堵起的门前,转身抬头向上看。见有朱若东于乾隆辛己年间《1761年》亲笔题刻的“校书岩”三个大字。“校”为学校或者“教”。

桐岩山之校书岩

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兴盛,文化人才群星璀璨,田心村堪称典范。当时,田心村曾居住着朱、许、徐、关、周、骆、郑七个姓的人家,其中朱、许两姓可算是颇负盛名的世家。在田心村,最早发迹的是朱若东。 朱若东,字元晖,号晓园,世居临桂县西乡田心村,西乡即今四塘乡,为朱元璋子孙在桂林王城的第十五代后裔,由于看上田心这块风水宝地,于清朝康熙年间从桂林朱紫巷搬到了这美丽的山乡田心村。朱若东出生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天资聪颖,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乾隆乙丑科庶吉士,初任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掌福建道监吏科给事,乾隆十七年诰授朝议大夫,后又任工科掌印给事中,分守山东济东泰武道,河南通省粮储驿监道,江苏盐法道台等共为官十任。朱若东曾与陈宏谋同朝为官,是“三元及第”的陈继昌的外公。


桐岩山之校书岩

桐岩是朱家读书的地方,这里曾走出了朱若东及其两个儿子朱依鲁、朱依炅三个翰林,创下了父子三翰林的佳话。


桐岩山之校书岩

 起初我以为这洞很小,没想到等看完字转下来,我打着电筒走来走去,照来照去,居然发现这洞还蛮大。


桐岩山之校书岩
  这钟乳石当然比不了景区岩洞里的钟乳石那么好看,但是也朴然天成,自有一种原始之美。而想想几百年前的朱家人在这清凉洞里读书,避开外界纷扰世界,心境自然也是能安静下来,这书也自然能读得进去。
桐岩山之校书岩
  老许抽完烟后,顺便把烟头扔在稻草上,我说这会引起火灾吗?他说这里那么潮湿,不会烧起来的。
桐岩山之校书岩
站着,觉得有股凉风从地上出来,寻过去,见有呼呼风声从这小小的洞吹了出来,风力还蛮强。老许说,这里的洞都相通,这风是从其他的洞吹过来的。
   桐岩山之校书岩

桐岩山之校书岩

    老许说这里很多飞鼠,带我带了里面洞,看看没见。

四周石壁看了下,没什么东西,走吧。

桐岩山之校书岩

桐岩山之校书岩
 
  有专家说,如果从清代算起,田心的两个岩洞在桂林可算是最早的岩洞私塾学堂了。我想起看过平乐热线的朋友们在平乐的阳安石面山上发现个私塾学堂,当然具体年代和内容没有经过考究,还是个迷。
桐岩山之校书岩

    出石门,无意见石阶边一倒塌的大块石头上好象有字,拨开枝叶,隐约见:南恩庵 3个大字

我问老许,他说没听说过南恩庵这个名字,然后他又抬头看了下石门上方倒塌石料的位置,嘟哝了句,没晓得是不是放上面的,又嘟哝着,没听说这个名字啊。

 

田心村的文化靠他发掘和推广的,相信他带了N批人来这里,连他几十岁的人都没听说过,我们就更不知道,以后再慢慢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下起雨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