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哈
小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44
  • 关注人气: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牖洞之游

(2012-01-19 23:18:07)
标签:

北牖洞

杂谈

桂林石刻

记录

纪实

历史

旅游

落霞

情感

摄影

文化

西山公园

分类: 桂林石刻
   秦老师告诉我,他见到西山的石刻已经整理好了,喊我去看下。
   去年桂林有关部门对很多珍贵石刻进行了清理整理,但是当时被洗过后白花花的石面字迹根本看不清楚,于是一直在期待他们工作的完工。
   找一天和摔个去北牖洞看了下,果然,一些以前拍过的石刻现在被清理干净了,而且是刚拓过的,黑底白字的很是清晰。原来拍的时候因为年代久远,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石壁的破损等原因,这些石刻很难看个清楚,现在这有关部门倒是做了件好事了,动机先不管,表扬一下。
    这石刻,也终于有看清楚它的时候。
    开工,重拍落。
北牖洞之游

    北牖洞里右石壁上有幅石刻,在没拓过以前,咋看,还蛮难发现的。

    看下写什么先。

    由左到右看来:有邻中规 专弌   明中 子浩 咸亨岁春二月三至同游

    书体为篆书,咸亨元年,为公元670年,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距离现在1342年。

 

     “弌”【简单释义--来源于金山词霸】
      弌 yī <释义1>同“壹”。“ 一 ”的古字。

 
     在很多介绍隐山石刻的资料上,都说最早的石刻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距今有1187年。

     今天去北牖洞再翻拍这些石刻,又在仔细找,该拍的拍下来先,很多石刻实在是字迹模糊,石壁破损剥落得非常厉害,根本无从识别。我根据书上说的方位,也打电话给秋问寻确认,再找只有东壁那几个字了。

      拍回来,翻书,用仅有的几字“斯为最水”来对比,再确认,应该没错,就是它了。

 
 
北牖洞之游
     说真的,当初选这块石壁来刻还真是错了,石质也差,现在这水侵蚀溶蚀得非常厉害,时间的指尖将这字里行间几乎全部抹平。
北牖洞之游
    先看这原文:
北牖洞之游

   “宝历元年,给事中陇西公秘直出廉察于此。太和年既丰,乃以泉石为娱,搜奇访异,独得兹山,山有四洞,斯为最。水石清拔,幽然有真趣,可以游目,可以永日……”,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著名文学家李渤被贬出朝,以御史中丞出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与其同来的还有防御判官吴武陵。李渤和吴武陵是好朋友,吴官职是副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雅好,在公务闲暇之余,喜欢与幕僚们一起,悠游于山水之间,以泉石为娱。来到桂林后,他们最先探访的,就是桂林城西的隐山。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造福了地方,给地方带来了新的文化风俗,李渤和吴武陵都感到非常欣慰。吴武陵为此还写了一篇《新开隐山记》,记叙了开发隐山的全过程。李渤对桂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贡献,这里就不一一多叙述了。

 

     很是奇怪,资料上为什么对前一副石刻:唐咸亨年间的有邻等5人游未加多诠释或者遗忘,它的年代其实更早于李渤的游记。也许因为他们只是闲逛至此的老百姓了。而之后的李渤名气大,更有此雅兴和开发的能力,于是,人们往往记着他们了。

 

    呵呵,现在石壁上的黑底白字,写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暗香
后一篇:年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