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奠》二图石碑

(2011-11-16 16:21:19)
标签:

桂林石刻

记录

桂林山水

历史

纪实

旅游

落霞

情感

摄影

文化

杂谈

桂林中学

分类: 桂林石刻

早晓得桂林中学里有很多碑,一直没去看。一天和秋记者进到学校里,在校园内的魁星楼旁看见了这些石碑。

《释奠》二图石碑

   桂林中学所在地是古代桂林府学故址,府学文庙石刻就分布于大门西侧,形制为石碑。石碑现存16件,其中元代4件,明代1件,清代11件,内容都与府学和文庙有关。

《释奠》二图石碑

    主要石刻有:年代最早的元大德元年(1297年)臧梦解“释奠牲币器服图记”,记载静江路儒学教授鲁师道由金陵学官携归宋嘉定十年(1217年)吴纯臣“静江府学释奠图”石刻墨本,并重刻于桂林文庙的经过。其他较重要的石刻有元皇庆元年(1312年)杜与可立“静江路修学造乐记”,记载府学文庙“择齿长士二人专职训饬,征士民子弟囗秀入学诵诗读书”,并于仪和堂造“琴瑟钟鼓祝计六十二事,延师授徒”事;明弘治三年(1490)周孟中“桂林府儒学考祀先贤记”,记载文庙祀广右人物朱道诚、名宦褚遂良、流寓范祖禹等33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毛逵“重建桂林府学记”,记载马雄镇于康熙十年冬至十一年秋重建桂林府学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王如辰“重修桂林儒学碑”,记载桂林府学发展的历史。此外还有5块清代由皇帝颁布全国府学树立的带有公告性质的“训饬”碑。有关桂林府学的碑如此集中,实在少见。
《释奠》二图石碑
   

这10余块高大的石碑中,有块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些碑中,这块碑碑面的文字破坏得最厉害,文字几乎都已经看不清楚,只有中上部的一些图案还可以看清。

《释奠》二图石碑

  

而这些图案仔细一看,是些排列有序的圆和方行图案,打个比方就好象要在饭店里举行什么盛大的宴会一样,餐桌座位排位有次序,有讲究。

《释奠》二图石碑

 

看碑头大字,写着《释奠位序仪式图记》,这块就是府学石刻中年代最早的元大德元年(1297年)的臧梦解“释奠牲币器服图记”,它和邝金《释奠位序仪式图记》,共刻一碑之上。

 



《释奠》二图石碑

   “释奠”,最早见于《礼记》,为古代学校必设的一种典礼仪式,也就是陈设酒食来祭奠先圣先师。先秦时期,学生初见老师必须以菜为礼,“释”为“舍”的意思,释菜礼也叫舍菜礼。释菜于庙由魏晋就开始有了。元朝时,庙学的释奠已经是蛮完善的了。这块碑的两件石刻由祭祀礼图和图记组成,是依照宋时桂林府学的刻本,图示的是由朱熹订正的释奠规制。
《释奠》二图石碑

 

释奠仪式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礼治的一种表现形式。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它非常重视礼仪教化和社会风气,因而定期举行释奠仪式成为儒家教育体系中教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中必修之课。这种活动仪式有着严格的规范,如:祭祀时的着装,进供的食物、器皿及它们的摆设位置,被祭奠的先圣先师牌位的排列等,不能有半点错漏。



《释奠》二图石碑
  找到了一张此碑的拓片,那文字也是没办法看得清楚。

再找。。。


《释奠》二图石碑

 

文字版的碑文,可以看清楚内容。

 

 《记》文告诉后人,《释奠牲币器服图》为静江路儒学教授鲁师道由金陵学官携归宋嘉定十年(1217)吴纯臣《静江府学释奠图》石刻墨本,并重刻于桂林文庙的经过。本后毁于兵灾,现图是据民间流传墨本重刻的,是桂林府学关于祭祀礼仪的礼图碑。


《释奠》二图石碑

 

  有关于这碑,摘来段典故:

 元朝大德年间〈1297年〉,桂林府学中矗立了一件《释奠牲币器服图记》木刻碑,由时任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臧梦解书刻。这件《释奠牲币器服图记》中记载了一段桂林教育史上往事:南宋前释奠仪式图就没有正式的文本,著名理学家朱熹据儒学古制对仪式图加以了订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 ,广西提点刑狱吴纯臣刊刻了《释奠》二图石碑于府学中,使“礼达于天下”,给广西所有学校的释奠活动提供了一个范本。公元1276年,《释奠》二图石碑毁于战火。元贞改元(公元1295年),儒学教授鲁师道获得了调往静江(今桂林)府学的机会,遂携带10年前偶得的《释奠》二图来到了桂林,于是,在二图石碑毁灭了二十年后,它的墨本又回到了桂林的府学之中,这件巧事被称之为昭示“数不可逃而礼终不可泯也”的天意。由于当时府学正处于战乱后重建阶段,学而学校财力又非常有限, 三年之后,学校仍无能力将《释奠》二图重新刻碑,但又恐时间太长墨本丢失,于是大家商量姑且将二图刻于木版之上,并作 《记》立于府学,使之流传,今后刻石之事寄希望于后继之人。


《释奠》二图石碑
 

  就在臧梦解《释奠牲币器服图记》木刻碑书刻了二十一年后的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在桂林府学中又刻了一件石刻《 释奠》碑——邝金《释奠位序仪式图记》。时任广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元首领官名,掌衙门钱谷出纳、营缮料理等事,八品官)邝金在《释奠位序仪式图记》中说,适逢太平之世,当朝天子下令兴学,恢复科举,新上任的广西宪使提倡风化教育,重视学校的教化作用,下令有关部门整肃、规范、落实学校各项制度和所需资金。就在这种情况下,桂林的地方政府决定停止其他设施的营建,节省所有开支,集中财力、物力以满足府学教育经费。当时,官府共筹款九千余缗(一千文为一缗),用以采购教科书,购得九经、全史、诸子等千余卷,并将《释奠》二图摩刻于石。从此,“桂泮(泮,大学)之兴,斯文得不朽者” 。照磨邝金在《记》中认为:“懂得众多礼仪,按礼仪去行事的人,才是有诚信的人。上至天子、朝廷举行郊祀,下至地方官员进行释奠,都应该恭恭敬敬地去做好它,这就是诚信。要治理好国家,莫大于礼的普及。新上任的宪使性格爽朗刚烈,嗜好读书,敬重有才学的人,尤其擅长处理政事,这样的人到那里都能作出政绩。今天宪使能站在培养治理国家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并率先倡导地方的风化教育,这是件识大体的举动。”


《释奠》二图石碑


 

当然,邝金说的“识大体”也是要看当时财力和当今皇帝对“崇文右儒”政策的大力推行,如在元初大德时期,食不裹腹,还想什么学习。也是在延祐年间财力情况得以好转,这碑才得以流传。 

   

    到了现在,只是,沿袭旧习的,是一开学就要请老师吃饭?还是按名排坐?照磨邝金所说的“按礼仪去行事”,是按礼制还是礼物呢?

 

    呜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子
后一篇:枫红长溪--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