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的文笔塔和魁星楼

标签:
贺街文笔塔魁星楼贺江贺州记录纪实历史旅游落霞情感摄影文化 |
分类: 游记 |
在河东路中段就看见这红色小楼,走到街尾了再折回来看它。
魁星楼位于贺江边,原来在一些摄影照片或者贺街风景介绍上,看过它。魁星楼为两层绿瓦八角尖顶红墙,楼顶有八个白色拱洞,楼墙有六个对称白色孔洞,楼底下拱形门楼的墙壁上写着“魁星楼”三个字,两边是一幅对联“瑞云育学子,文曲点英才”。魁星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据《汉书》记载,魁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后称为主宰文运的神,所谓“魁星点状元”,因此建楼阁以便祭祀。原来的魁星楼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被毁,现在的是1996年按原有规局、方位、气势重建的,同时这楼还是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就我自己的喜好而言,我更喜欢那文笔塔的凌空而起,挺拔俊秀。魁星楼这红色,让我看着有些不习惯,建筑也感觉没有文笔塔来得浑厚深沉。
我转到后边来,见一男子在楼边便溺。
魁星楼内见一旋转楼梯,想上去的,一看,上面有一铁将军把门。
转下来,还是走过桥,到对面的临贺古城去看下了。
过桥即左转下来,穿过两边的古民居,顺着河边青石板路走,一会见一码头,对面就是魁星楼了。
贺街地处广东、广西、湖南三省,是沟通南岭南北的咽喉之地,因独特地理位置,促成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没有贺江,就没有八步的历史典故。
八步名字的来历有这样2个说法:
1:八步与壮语“泊埠”谐音,为古代航行泊埠之处,即停泊船只的码头。这里曾是应是百越先民的商贸中心,据《贺县志》记载:“八步”这一名称由来已久,至少始于汉代。
2:到宋代,贺州的锡产量在全国已处于重要地位。开采锡矿的先民沿江一带修建八个码头,客商们习惯称之为“八埠”。《天工开物》中记道:“凡锡中国偏出的西南郡邑,东北寡生,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治今贺县)产锡最盛而得名。”由于锡质优良,击之发出清脆的响声,于是有了“八步响锡”的美称。
上面这张是2011年7月11号拍摄,下面这张是SUPER 06年9月拍摄,几年时间,贺江的水质有了巨大的变化。
问了下文笔塔怎么走,就寻去了,其实,古城地方不大,很容易找。
经过了桂花井,看了好几个宗祠,远远的看见了俊秀的文笔塔。
建文笔塔的选址一般都是依山、傍城、临水,塔建得好不好,不在于塔自身的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如何,而是与其周围环境的呼应是不是相得益彰。文笔塔的建造的目的全在于一个“文”字,即兴文运。文运之所以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的缺陷。塔则被认为可填补当地在风水上的空缺,谓之补地气。因此文笔塔的选址,就特别的讲究风水。我想贺街上东有魁星楼,西有文笔塔,这2样都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文人雅士、世族官吏多崇奉祭祀它,认为可以保佑他们求得功名。魁星有了文笔,尽可以书写天下文章,也就不愁文运不兴。文运兴,世人皆知书达礼,械斗自然停止,学子文运兴盛、为官步步青云。所以文笔塔的兴废是事关地方文运的大事,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和士绅都极关注和重视。如今,历史烟云渐渐散去,我想,今天人们想要自己的家乡多出栋梁之才的愿望是一直都没有改变的。
文笔塔两边是两段古城墙,古墙里面的墙平齐,外面的墙有垛口,用来了望御敌之用。城墙边和砖与砖的缝隙之间长满野草,走在古墙路面上,真有一点置身于北京长城的恍惚,这段始建于东汉晚期的南城墙,虽然无法与那万里长城相比,但也能看到千年古城墙的影子。
远远看,还可以,有点摸样。走近看墙脚,重新修缮城墙用的砖根本没办法与以前的青砖或者巨石相比了。
当初建造文笔塔时,考虑到既可以装点山河风光,又有筑塔镇邪恶之祈愿,弥补风水之不足,还可以倡导淳朴文明和谐的民风民俗及振兴文风,文笔塔成了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只可惜,古城的孔庙已经被毁,文笔塔少了个辉映的建筑。
文笔塔笔尖耸指苍穹,寓意是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这种寓意,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作为“青云路”。我也顺级而上,步不高升谈不上,希望自己是事事顺利了。
塔门用转封起了,也好,我想这也是为了保护文物的无奈之举。看着城墙地上满地的啤酒瓶碎片,零食垃圾,塑料袋。塔身变成了到这里的人写上到此一游广告地或者成为年轻人爱情的表白墙。文笔塔经受着辽阔时空的孤独,经受着无情的风沙剥蚀,还时刻准备接受着自然与人为各种各样致命性的孝验,它站在那里浑身是触目标心的伤疤。唉,文笔塔不是为现在而存在着,而是为过去存在着。
登上城墙四周环顾,贺街风光尽收眼底,现在的白云蔼蔼,芳草依依,谁想到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