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2011-03-26 18:58:21)
标签:

茶江风光

感应泉

桂江

纪实

旅游

落霞

平乐风光

青龙

情感

摄影

文化

杂谈

分类: 平乐旅游

这个月回去的时候,在留医部旁边吃饭。上次柚子节拍的东西,包括感应泉,全部都没有了。

所以,没开饭前,从留医部的后门走进去,一下就到了感应泉旁。

 

对于感应泉,小时侯的印象几乎没有。在平乐,我印象最深的倒是那寡婆井了。

小学放学时,回家路过寡婆井,我会拿起放在那里的供路人舀水的碗和小竹筒来喝水。这些年回来也曾几次到井边看,还有水在里面,只是变得邋遢了,它寂寞的在那里,没有人会多看它一眼。如今从这里路过的人,车大都是匆匆而过,再也没有儿时那样停留下来,一掬清甜井水的感觉了。

 

上次和周明来到感应泉,还见附近的居民在取水用,相信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用水非常方便。

但是我想当放下绳子,提着满满一桶水上来,那感觉,提的不是水,沉甸甸的,那是以前的旧时光。

 

这次来,没人,很安静。

阳光暖暖的,在这个咋暖还寒,湿漉漉春天来说,很难得。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平乐古城,风景优美,素有“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之称,由于几经岁月沧桑,这些景点几乎都不复存在了。

“感应泉”是九井之一井了,它静静的在这里已经有9百年了。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我问了下打水的阿姨,这简陋小庙里供的是谁,她说是社公。看了下,里面还供有土地公婆。

石像头也没有了无所谓,老百姓的信念和心愿在心里头。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井旁见一碑,为民国8年里人刘延年立的“邹道乡平乐城北感应泉记”。里面提到宋.邹浩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生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第元丰进士,调扬州颖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邹浩被贬衡州别驾,永州安置。再半年后,勒令停职到昭州,四年后转移到汉阳,宋高宗即位,赠邹浩龙图阁直学土,但他已无心从政,遂乞求回家。卒,学者称道乡先生。


翻看老版的《平乐县志》记载有 宋 侍郎 邹浩的《感应泉铭》

           昭川江水不可饮,饮辄发瘴,日用汲井,乃在二三里外,又石路崎岖,当风雨寒暑时,尤以为病。忽于所居,乐川之上,仙宫岭之下,有泉出焉,甘凉莹彻,一邦之井,无与比者。因疏导为小池,日得四五斛,用遂有余,而人不劳,名之曰感应泉。
        有穹其山,有澄其渊。动惟厥时,以出斯泉,惟泉沛然,莫褐其源,我感我应,其来自天。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了解下这井的来由先。

邹浩说“昭川江水不可饮,饮辄发瘴”

在历史上,瘴毒是古昭州平乐很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瘴毒又称瘴气,是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壮族地区素有“瘴乡”之称,壮族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

《诸病源候论》指出,岭南瘴气的发病是由于“杂毒因暖而生”和“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岭表录异》记载的“瘴母”发病的原因是因岭南雷雨时节所特有的球形雷爆破后,形成的大气污染所致;

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菜诊气郁勃蒸熏之所为也。”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曰:“南人凡病,皆谓之瘴。”指出,昭州(今平乐县)的瘴是由于地产毒药,污染水源所致。这些记载说明,壮族地区的水土环境与瘴气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壮族先民认为人触及秽浊之气,突然起病,出现腹痛、呕吐、神志昏厥等症状,称为“瘴气”。

《古今医案按》:“毒水瘴。粤西于云贵接壤处,有水能毒人,其山产五金,皆有毒,况产五色信石者乎,山坞熬信,水流下溪,人不知误吞,则腹胀绞肠而不救矣……。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北宋崇宁年间《1103-1105年》邹浩因为“正言以直谏”被贬昭州,谛居仙宫岭下,也就是这留医部这里。了解到古昭州原来是因为瘴气横行,老百姓生活用水有困难,江水不能饮用,要到数里外去取。仙宫岭下忽有泉涌,而且“甘凉莹彻”,于是开建新井,造福于民,当然邹浩也将此泉归功于皇恩浩荡了。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感应泉井深3.3米,井口内径0.8米,井壁为长方石叠砌,北面3米筑扇形护墙。井台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井北面用石块砌有扇形护墙。护墙中间嵌有石碑,上刻“感应泉”三个隶书大字。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留在井两边有莲花柱础墩。可以看出原来这里有亭,县志上说井旁原建有“直接流风亭”,后明朝知府袁衷重建改名“直接清踪亭”,但是现在都已经废掉,旧迹无处寻了。

泉因感应名--平乐感应泉

 清平乐府通政袁景星曾吟诗道:

城北仙宫岭

灵源彻底清

年深石甃滑

汲少水痕平

人以忠贞重

泉因感应名

尽教时代革

千载自澄泓

现在平乐的医院、制药厂、农药厂、染织厂等污染源在河上游,排出的废水滚滚流入茶江,感应泉曾被检验出大肠杆菌含量超标高达数百倍。邹忠公绝对想不到,当年老百姓的救命神泉现在被这些急功近利者糟蹋了。


 

桂海碑林有北宋梅公的《龙图梅公瘴说》,景佑年间,梅挚到昭州作官,为了解决城内居民的饮水困难,于是在城内掘井一口,解决了居民汲水的奔波之劳。其后昭州百姓感其恩德,将井命名为“梅公井”(即今中山公园榕树脚下)。在梅挚看来,瘴气固然可怕,但官府的租赋、刑狱、伙食、货财、帷簿五种瘴气更为可怕,官员染其一种,便会引起“民怨神怒”,遭到历史惩罚。60年后,因直言上疏贬官昭州的邹浩作诗曰:“五瘴作时虽不染,一篇留诫指其然。”

 

现在是属于那种“瘴”呢。

 

我伸头望井里看了下,这水,深深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