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骆驼在 何须问浮云-雷酒人

标签:
杂谈桂林山水记录纪实漓江历史旅游落霞摄影壶山雷酒人骆驼山 |
分类: 桂林石刻 |
骆驼山山下桃树据说是雷酒人亲手所栽,每当春暖花开,如一片菲红的彩霞,有“壶山赤霞”之誉.骆驼山又酷似一把古式酒壶,因此又名壶山.远远看去,还有壶身、壶嘴,非常神似.我在这里经过无数次,也晓得山脚下面有个“雷酒人之墓”,还真没认真去看过.
讲个古崽先:
这骆驼山以前是叫酒壶山,传说有个姓雷的秀才,因怀才不遇,整日沉迷于酒中,后来遇上一个老仙人教他在酒壶山脚下的大片桃林中找出神桃花鞭,用来鞭打酒壶山,就可令这酒壶山出酒,雷酒人找到桃枝鞭后,鞭打酒壶山,壶嘴果然流出酒来,于是,雷酒人就躺在壶嘴下喝酒,一直没有回家。后来家人找到他,发现他已经醉死在酒壶山下。 后来,老仙人将他埋葬在酒壶颈处。从此,无论用什么东西鞭打这酒壶山,这酒壶山的壶嘴都不会有酒流出。有人说,这酒壶山不再出酒,是因为有雷酒人躺在壶颈,将酒都喝完了。
其实:雷酒人名雷鸣春,明末江南人,后流落桂林,卜居壶山下,行医授徒过活。因善饮不醉,人称雷酒人。他为人重义气,讲节操,不阿权贵,助人为乐,能诗善文,著有《大文参》、《桂林田澥志》》,叙述了明宗室内讧及清兵入桂烧杀淫掠之事,被清廷列为禁书。想必
3人走过小段幽深曲径,来到骆抬头向上看,枝叶茂盛,树影婆娑,叶隙见可见几块石刻,竟是不能看全.老秋想拉扯开一些枝条,太高,作罢.
李绂(1673或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省临川县荣山镇人。清代名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方志学家。 李绂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二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年七十八岁。任广西巡抚时,还主修《广西通志》、《畿辅通志》、《汀州府志》,归家守孝期间,又主纂《临川县志》。李绂对维护广西的秩序,防止外来侵略,以及改土归流,发展文化教育,做了一些好事,当然也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
李绂在桂林也游玩了独秀普陀山几个地方,没想到这壶山周遭桃花争艳、红霞紫雾的美景也引来李绂到此一游并题字。
《擎天》下方一块已经看不清楚字迹的是知桂林府事睢阳王沛对李绂擎天2字的跋语。
清代潘兆萱有一回在壶山观赏桃花,拜谒雷酒人之墓,写了首诗,说:“壶山山上酒人墓,壶山山下桃花树。桃花年年烂漫开,酒人岁岁壶山住。桃花万树春风催,酒人一往何时回?”借对雷酒人的悼念之情,对壶山美景也是赞不绝口啊。
骆驼山的骆驼颈部,是文林郎知广东临高县宰加一级樊庶
于康熙五十二《1713》年刻的“雷酒人之墓”五个字.樊庶,号虞叩山人,江苏扬州人。授文林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游桂,五十一年重来桂林。是年冬迁知海南临高县,行前游七星山,访栖霞寺,题“峻地得嵚”四字,附五言律诗一首,摩崖于寺后寿佛洞。翌年春离桂为诗人雷鸣春题“雷酒人之墓”碑,刻于酒壶山(今称骆驼山)南麓崖壁。纂修《临高县志》。
山南边壶嘴处刻有“壶山”二字, 康熙癸已《1713》 江南王豫书, 王豫,字敬所,一字立南,号孔堂,浙江长兴人(自署江南黄山人)。王豫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独秀峰西尚有“秀夺群峰”四个字题刻。
山下有一个土丘,相传是雷酒人墓,我们没找到墓碑,想必那墓碑是挂在石壁上了.看见的是他的后裔雷擎天的墓。
有诗曰“壶山一壶酒,长揖雷酒人。桂子秋月情,桃花春日心。岁岁通幽径,年年遣芳魂。留得骆驼在,何须问浮云。”
再借用2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10年8月11日的一天,在经过月牙楼的时候,也看见过一块石刻。在图片中间的楼梯处,地方窄小,拍摄不方便。拍回来再细细对照文字.
清·黄体正《壶山看桃花饮雷酒人墓放歌》
全文如下:
兼旬连月梦中春,春梦无聊花不语。
融风忽吹三日晴,桃花季花开满城。
水东门外水波绿,人在绿波桥上行。
行行渐入东郊路,桃花四面红无数。
树树桃花解笑人,无人能使桃花妒。
美人美人期不来,酒人酒人安在哉。
万古青山一坯土,使我酒杯临风历落如花开。
一饮尘虑空,再饮颜面随花红。
兀兀三杯饮不已,飘然此身落在万花里。
花魂飘缈不可追,酒气郁勃当风吹。
风过花林花乱飞,无乃酒人欲酒来求饮一卮。
醉一卮,为君吊,酒星陨地埋光耀。
生无福命封酒泉,死于沉酣犯酒诰。
酒人酒人微者称,空留姓氏遗名号。
一行短碣葬花丛,花开花落谁寻到。
一卮再酹为君歌,百岁光阴能几何?
卿相荣华溘朝露,圣贤寂寞归山阿。
我不知天开地辟至今人几多,纷纷扰扰都作浮云过。
不如挈榼提壶日饮酒,有花有酒况值春融和。
独醒独醉岂复知其它,酒人酒人听我歌。
诗末还有作者跋言:
此道光六年丙戌,余任桂林司训时感怀遣兴之作也。辛卯告归,迄于辛丑,前游如梦。一□□□,□六年于兹今。府学
训导为吾浔林君逢春仙槎,曾于乙酉岁下榻学署中,与余同学契好,即以是科举于乡。庚子偕补校官,恰官此官,居此署。
书来叙旧,为之慨然。我所思□在桂林,欲再至而不能也。因检壶山看花之作,邮属仙槎镌诸月牙山石,并吟一绝以志永怀 。
昔日桂林司训诗,如今司例代镌之。
回头十六年前事,说与山灵好护持。
道光一十一年岁次辛丑梅月小寒日,桂平黄体正云湄自识于带江园之松涛花雨轩
黄体正(1767一1845),号云湄,另号紫荆樵,清代广西桂平人,是嘉庆三年(1798)解元。黄体正一生中政治上不得志,长期做训导、学正一类的小官。道光六年(1826年)春雨后的一天,诗人踏春东行,
来到壶山脚下,只见“桃花四面红无数”,看到灿若云霞的满山桃花,诗人想到了昔日栽种桃林的雷酒人,联想自己蹉跎大半辈子,还是无甚成就,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趁着酒性,放声高歌,写下了这篇情文并茂、感怀遣兴之作。
在明清时期,郁郁不得志的何止雷酒人和黄体正,只是在这远离朝事的日子里,桂林秀丽的风光能够让他们暂时忘却心中的郁闷,用美酒美景排解忧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