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交河古城

标签:
风光感悟记录纪实历史旅行旅游落霞民俗吐鲁番交河古城文化情感 |
分类: 游记 |
一早,和小米他们联系,原来在敦煌我帮他们联系好的来吐鲁番的车,居然等他们要去的时候司机突然涨价了,汗,所以他们改坐火车到吐鲁番。
火车站离吐鲁番市还有58公里,需要一个小时。在汽车站等的时候,帮他们联系了下包车的事情。等他们一帮人来,经过他们和酒店,车等的商谈,就住在交通酒店,房间还不错,因为住的间数多,价钱80,已经是非常棒了。
同学们整理了下,10点出发,先去交河古城。
包车就是这点好,直接到位,我1人的话就只有班车去,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
在路上,同学们买早点,我在路边扫街.
在新疆的这些城市里,还可以看见很多当地人都是赶着驴车或者驴的《载客的驴车》。驴车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觉得很滑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然,驴车最终一定会被其他车所代替,他们也会慢慢的消失。嘿嘿,时间,可以把很多东西全部的大同了。
早上的吐鲁番
2块一个大馕,够吃一天,真划算。
交河故城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现存遗址均属唐代时期建筑群落,是目前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遗址。《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交河。
门票40。
交河故城被雅尔乃孜沟围绕的江心土岗上,从高处看,江心孤岛呈柳叶状,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崖岸如削,高达30多米,形成天然壁垒。
我们沿着景区开出路,绕着古城走。路的两边兀立着段段,间间已经风化了的土墙,土屋,墙壁上横刻着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刻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是岁月年轮的印记,它是交河古城苦难和兴衰的见证。
二千多年前,这里是车师前国的都城,是车师前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丝绸之路。如今,曾经的繁华已是东逝水,一去不回了,经过岁月的筛滤,留给我们只有这些残垣断壁.
这些风化了的泥洞,就是土墙的“眼睛”吧,我试图想用目光去和它们沟通,想窥探到古城的内心世界,去解读,去了解它们。但这些“眼睛”太深沉,太沉默,不露声色,让我无法从中得到任何一点我想要的东西。
在当年,也许这里是一个大客栈,住着南来北往的商贾,住着满腹诗书的文人墨客,也住着那些被谪放的官吏;这里是一个酿酒的大作坊,吐鲁番的葡萄酒香一直飘满了整条街巷;稍远处,是一所大院子,就像北京的四合院,或者南方乡村的连栋屋,里边住着五六户或者十多户人家,大家在这栋大院里一起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这里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古城的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这片是婴儿古墓群,两百多座婴儿墓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列着,一米长半米宽的墓穴之间,泥封的界线清晰可辨。
听完这些,我黯然神伤。
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交河大佛寺,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
看着这样的景色,我觉得,很希腊。
刺眼阳光下,故城给我一种时光交错的幻觉,所有昨日故城的繁荣和车水马龙仿佛海市蜃楼呈现在脑海中。在这里伫立,你可以想得很远很远。古今时光的穿梭留给我的回味,只有每个人身临其境才能感受。
作为防御性的古城,所有建筑沿街都不开设门窗,只有绕进小巷,才能进入房屋。
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其他的为民居。
从古城布局来看,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它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
交河故城被称为地球上最完美的废墟,在2000多年的历史风尘中,曾经的官署、寺院、佛塔、民居和街道一一隐去,惟有一截又一截残垣断壁延续着岁月的苍凉。
环顾四周,古城残垣断壁密密麻麻林立,在远处的戈壁荒漠和蓝天的衬托下,使交河古城显得更加的荒凉和沧桑。
以一首古诗来结束古城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