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吐鲁番坎儿井

标签:
杂谈敦煌风光感悟记录纪实历史旅行旅游落霞民俗情感文化吐鲁番 |
分类: 游记 |
7:40起来,等于他们的5:40。8点半出来早点,街上根本没人,这里10点才上班。
一笼小笼包加豆浆,吃起也蛮舒服。
看下新闻,收拾东西,公车到南郊汽车站,去吐鲁番的大巴,也蛮多人坐。
整车人也蛮安静,看来素质都蛮高,人也整得很清爽一个的。
哈密到吐鲁番,410公里,6小时,下午4点到吐鲁番,找好地方住,70/间,就在汽车站旁边,对面就是夜市和新华书店,真好。
还有时间,第一站先去坎儿井,问好了路线,上了公车,很快就到。
下了车,由路口走进去,也就10分钟。因为干燥和缺水,这里的房子,地上或者整个空间感觉都是充满了灰,黄黄的,不干净的感觉。
有些人说在路口摩托车进去,我建议还是走进去好,因为一路有新疆的民居还是可以去看下,虽然不是很漂亮。
头顶搭些葡萄架,感觉太随意的整了,加上到了叶干枯的时候,看起来也是缺少了很多生机。只是路上偶儿会走过穿民族服饰的当地人,把这枯燥的景色点缀下。
倒是这博物馆的大门,让人觉得这当地政府还是非常的重视新疆的人文遗产。
门票20,给验票的看了下,我由旁边的门进去。
这地势图很形象的介绍了坎儿井,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它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土墙上有介绍,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在这里还有林则徐和左宗棠的塑像。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六日从乌鲁木齐赴吐鲁番,十九日在根忒克台东20里(今吐鲁番市西20公里)看见坎儿井,他的《日记》中写道:“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此处离雅尔湖仅5公里,正是吐鲁番坎儿井分布区域之一。林则徐由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时,与当时督垦伊拉里克的官员黄南坡同行,两人交情甚笃,林则徐必对开垦伊拉里克有所建议。他赴塔里木盆地周边后返程时,又同伊拉里克官员龙士赢、王嘉谟有来往。和林则徐同时负责勘垦事宜的全庆在奏章中谈到引托克逊西阿拉沟水灌溉伊拉里克土地,设“人,寿、年、丰”四处垦户,承领耕种。全庆还提到“吐鲁番为南北枢纽,应安置内地民户,户领地50亩。农田以水利为首务,并拟定经久修治章程。”其中林则徐有其功劳。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高潮便是光绪六年(1883年)左宗棠进兵新疆以后了。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
这灯叫定向灯葫芦,它的功能:
1、可供深井、暗渠开凿时照明:
2、用于两竖井间凿通暗渠定向(取直):
3、可测定暗渠顶部、两侧和渠底的平直:
4、在深井坎儿并开凿、掏捞、延伸施工前,先将灯点燃,用绳子放下去或在施工匠人进入深部暗渠时测定是否有瘴气存在,以防施工人员伤亡:
5、“更班”计时功能等。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再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一的竖井,依地势的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连接各渠道,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相连接,引水上流,灌溉桑田。
竖井是取水用的,竖井口是保持水的干净和防止水发蒸发,出水口当然是出水用的,明渠是汇集的水流出来的地方,暗渠是水流汇集在地下的部分,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和汇集,池塘起到蓄水的作用。
井内仅有的一点空间也做为旅游工艺品商场。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长期以来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进行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我在后天去乌鲁木齐的车上经过村庄时也看见了穿行在村庄里的水流。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
对于坎儿井的日渐式微,各方看法截然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是生存还是毁灭?坎儿井的命运悬而未决。有专家痛心疾首说到,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
民居
时间到了,男人们纷纷赶来做礼拜。
这景点看完也就30分钟,坎儿井说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但是我怎么看它的水量和气势是绝对没有另外2个大工程来得让人震撼和壮观。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的涓涓溪流,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看下还有时间,跳上另外一台公车,马上赶去苏公塔。
发现,吐鲁番的公车是无人售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