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寻古

标签:
风光感悟记录纪实旅游落霞情感人文人像图片文化杂谈尧山寿佛庙 |
分类: 桂林石刻 |
我走了进去,里面有2,3个信士还在坚守着这尧山上的最后一个仅存的圣地。
一切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小猫也孤独的自己耍着,它也要忍受着,习惯着这清寂。
我问一位大哥,现在还剩下什么古董。他把台上的帘掀开:就剩下这一柱础了,很多东西给偷走了。
杂物间就还剩下一些石碑,告诉我这里曾经的辉煌。
一切都是静静的,仿佛几百年都是这样存在。
我转到后面,寿佛庵建于明,清乾隆间重修,增建石拱门楼。早废,石基还在。原建为三开间,中为主殿,侧为次殿,主次间有 门相通。
桂林尧山为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建有众多寺庙。昔日有尧庙、玉皇阁、白鹿庵、龙泉寺、白云观、寿佛庵、祝圣庵等多达十余处,香火鼎盛。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寿佛菩萨的诞辰日和阿弥陀佛的出家日,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八,旧时桂林的民众都时兴到尧山赶庙会。
白鹿禅寺在尧山山腰上,原遗址为尧庙,秦时所建,后来唐代白鹿禅师在此居住,改名白鹿禅寺(又称白鹿禅师故庵)(亦称玉皇阁)。后因为年代长久又未修理已废,遗址还在。因庵内有一剩米臼,老百姓又叫它为剩米庵。《据说唐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在京师讲经说法,唐玄宗听了,十分高兴,就亲自带他去参观御花园。那时花园里有一头番邦进贡来的白鹿,见了高僧,便跑到面前,伏地依依不去。唐玄宗大为惊奇,就以白鹿相赠,并赐高僧为“白鹿禅师”。后高僧云游四海,来到桂林,见尧山灵气缭绕,大有帝王风水气象,就在尧山定居下来,山下起祝圣庵,山腰建寿佛庵,山顶筑白鹿庵。经过他苦心经营,尧山成了桂林的佛教圣地,寺庙巍峨雄伟,肃穆庄重,木雕彩绘,富丽堂皇,每行佛事,信徒去集,古刹钟声,声震环宇。》
尧山庙会远近闻名,因其优越的地理位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经久不衰。全年有5个庙会,农历正月十六和四、六、十、腊月的初一。其中四月初一为最大的传统庙会,会期历时半月余,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众多商贾云集尧山。据乾隆年间《万古流芳碑》记载:“至四月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举家或乘车骑以奔驰,或携男女而徒行,或推车挑担而来,或千百人蜿蜒聚集峰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首以谢神,逦迤而来,络绎不绝”。
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一尧山庙会开始,从建干路南端起,沿途都是朝山拜佛和踏青春游的人流,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尧山庙会一连八天,不分地位尊卑,不分男女老少,几乎全城出动,有达官贵人,有富豪商贾,更多的是平民百姓,也有四乡农友。有坐黄包车去到,有坐轿子去的,有亲朋好友相约而去,也有学生成群结队而去的。如那几天没去赶尧山庙会,一年都会遗憾。从建干路起,道路两旁临时搭盖的敞篷摊点延绵十多里,一直延伸到要山脚下,非常壮观。传统上凡有什么好吃点、好耍的、好看的,都要搬到这里来了。长长的人龙,绕过古枫蔽阴的古道,沿着长五六里溪边山径,再上到半山腰的天赐田。登临天赐田是朝山人的目的之一,山下田园为云层所罩,朦朦胧胧,山上庙宇为香烟缭绕,若隐若现。看不清人流,只闻群山之中磬乐声声,人们若临仙境。
后来,随着尧山寺庙的破废,庙会也渐渐冷清了。一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破落。香火不在,盛况不在。
尧山上回望大地,又笼罩在一片苍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