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录纪实旅行/见闻旅游美图民俗平乐源头朴岭惜字炉情感人文摄影 |
分类: 平乐旅游 |
也是不远.
这里叫朴村,但是我看其他资料也有叫蒲村的.
下了车,入眼的就是这个了,果然,漂亮.塔结构严谨,造型古朴,雕刻细致。
有关于这个惜字塔,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查找.
惜字塔又名“惜字亭”、“惜字炉”、“字纸亭”、“圣迹亭”、“敬圣亭”……是昔日文人墨客烧毁文字纸张的地方。在这个小小的建筑上,折射出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历史。自古以来圣人百姓都遵从“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教诲。十年寒窗,金榜题名,锦绣文章,书生报国,青史留名是文人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别是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盛行,对知识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极致。人们到处建文庙、修文昌阁,对知识、对文人尊敬的同时,对传播知识的文字、作为载体的纸张特别珍爱。有的明文规定: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炉(塔)焚化,看到字纸丢弃在地,必定捡起来用火烧掉。这一习俗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六书传万古
魁星点斗,谁被它点中就会中状元.
在民间的宗教中,奎星(俗称魁星)是神话中主持文运的神。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多称魁星为主宰文运的神,并建魁星祠庙以奉祀。 登科入仕是古代读书人的祈望,早在宋代,读书人就祈求魁星庇佑,希冀自己一跃龙门。至明清之际,魁星的信仰更加普遍。清代初年就有“魁星之祠遍天下”的说法,“魁星阁”、“魁星殿”遍及各地,文人在这里聚会论诗、觥筹交错。
下层石底座的石雕也是精致极了.细看图案各不相同,各有寓意.
檐角上有飞禽走兽
古人敬纸惜字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在文革后这种惜字的习俗销匿于民间。
村里一村民主动向我们说起了这惜字炉的来历,当然可信度这个我们暂且不去考究了.村里有个惜字炉,也说明当时这里学风盛行.
他说他的太公当年是个有钱人,一天见一挑担卖布的贫穷少年,就问起了他的生活,一提到这些,少年眼睛就红了,他没钱读书,所以只能帮人卖布.太公回去拿了一袋银送给了这少年,喊他回去买半亩田,好好孝敬父母,好好读书.后来,这少年努力读书,考取状元,做了3省总督.有天带起大队人马来到村里找太公谢恩来了.太公喊他把这附近的土地全部扩建开来,建学堂,建民房.开田地,使得这一带得以有"小江南"之称了.这以后这里都出了好多大官.当我们问到现在这里还有什么有名的人没,他说没有了.为什么?GG发现那惜字炉的门是朝西的,按道理坐南朝北才是好位置.他说这惜字炉的门是因为当时那个村里的当头人得罪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使坏,将这门的朝向转了一边.所以,看上面那魁星点的那枝笔,是朝向别处的,"一笔画九洞,二向到善口"
我们开玩笑说,那电线都缠在塔上,电线有电波通过,会改变这里的磁场的,要不喊人把那电线帮在别的地方可能会好点.
那惜字炉,静静的沐浴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