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城垣仍无损 云阶玉陛共生辉-正阳三门

标签:
杂谈纪实靖江王城旅行/见闻旅游人文摄影正阳三门图片随笔/感悟 |
分类: 桂林石刻 |
现在的正阳门就是当日端礼门主门。按朱明皇朝札制,南京皇城正门为五,中为主门,侧各两门,而地方封藩,如桂林靖江王,王城正门为三,中为主门,两旁各一侧门。
清初,这里是孔有德定南王府,城门当然依旧。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这里改作了乡试的地方,也就是贡院,不再作藩封之地。由于礼制攸关,自然就只剩一个主门,就是今天的正阳门了。
科举制度是创立于隋朝的,以后各朝均沿用并完善。清末废除。
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
在王城西华门上, 同治四年(1865)为于建章而立。会试后的殿试, 由皇帝亲自选拔, 按一、二、三甲3个层次, 公榜公布名次, 二三申各取百人以上。一甲只限3名获状元、榜眼、探花称号。榜眼就是第一申的第2名。于建章, 永福人, 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在靖江王城南面正阳(端礼)门上。清代学者阮元任两广总督时为连中“三元”的陈继昌所立。三元, 是省级的“乡试”、全国的“会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均名列第一, 分别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的缩略。自唐代以科举取士1000多年来, 连中三元的仅13人, 清代两百多年中仅有2人。陈继昌是临桂人, 把用巨石镌刻的牌坊置于王城正门之上, 是封建社会给科举成名者的至高荣誉。临桂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就出自临桂,自唐代以来,那里共出了5名状元、2名榜眼、291名进士,被誉为“状元之乡”。其中,清代有官至宰相的名臣陈宏谋。陈继昌便是陈宏谋的玄孙。陈继昌是中国科举史上第十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三元”。有联称赞他们祖孙:“高祖当朝一品,文孙及第三元
今天的正阳门两旁,当日侧门的拱形犹在,门状十分清楚,不禁使人想起昔日三门的雄姿。 当日王府的飞楼舞阁、池榭亭台、金碧华虫就完全在正阳三门的城垣禁籞之中了。
在王城东华门上, 原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 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这之前, 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光绪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试第一申榜首。在4年的两科中, 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 一连出两名状元, 震惊了全国, “一县八进士, 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重建“状元及第”坊时, 把4人的名字并列在坊前。显示出广西出人才之外,还是宣扬封建科举制度以笼络人才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