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际空明月正园--象鼻山

标签:
感悟随笔纪实旅游美图民俗人文摄影生活纪录文化象山杂谈 |
分类: 游记 |
象山又名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杉湖的东南侧,正当漓江和阳江的汇流处。它是一个形状独特的石山,酷似一只正在江边吸水的大象,那下伸的鼻子,那斜拱的背脊,那细眯的眼睛,那探水的前腿……,多么的逼真,多么的生动,真个象极了,奇极了,神极了!
象山的神奇,是早就闻名了的。清人舒书在《象山记》中说:“粤西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山,则又奇之甚焉者。”象山称奇:一是山形似象,二是在象鼻与象腿之间形成的水月洞和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轮明月,如浮水上。因此,“象山水月”就成了桂林一个奇景。再加上和隔江穿山月岩那一轮“天上明月”相照,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又一奇景,岂不是奇上加奇!
象山,正因为它的神奇,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寄予它种种思想感情,赋予它种种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帝带着一班人马和神象,浩浩荡荡地南巡。当队伍走到桂林时,神象因为驼得过重而累病了,昏倒在漓江边,而玉皇大帝却把它丢下不管,后来被漓江伯发现时,它已奄奄一息了。漓江伯赶忙召呼众乡亲把它抬到树荫下救醒,以后又喂药喂食,终于把它治好了。神象为了报答漓江人的恩情,又见桂林山青水秀,就留在这里替人们耕耘。天帝得知神象为凡人干活,有损天庭尊严,便派天兵天将来收拿它。神象誓死不回天宫,和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天将欺骗神象歇战,趁它伸鼻饮水时,偷偷从背后捅了一剑,把它杀死在江边。看那山上的实心砖塔,不就象当年插进象身的利剑而露出在外面的剑柄吗
?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互相贯通,其部位恰巧在象眼处因而得名。象眼岩南北两洞, 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奇妙之处在于:从左眼张望, 漓江饭店近在咫尺, 城区楼宇街尽收眼底;从右眼远眺, 则是江波帆影。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
象眼岩通明透亮,是瞭望风景的好地方。北瞰桃花江,江水西来,堤岸坚实整齐,江水澄澈,拦水坝的跌水泛浪显白,“哗哗”水声隐约可闻,江畔滨江路在绿树遮掩中,断续传来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更显出洞内的幽静。远处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色尽收眼底。远山近水,田园乡舍,别具画意。此处又是夏天纳凉消暑的好地方。每当盛暑酷热之时,游山至此,入洞小憩,清风徐来,顿觉神爽心怡,乏热全消。
山顶东北部,绿树掩映中,一座喇嘛式的实心砖塔耸立于岩石之上,此即为普贤塔。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即人们传说中玉帝刺死神象的剑柄,又像一个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普贤塔建于明代,距今有 400 年的历史,塔高 13.6 米,外表为青砖水墙,简洁朴素。塔基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座,顶端逐级上缩。在第二层基座的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菩萨像,像高 0.8 米,宽 0.6 米,像的上端刻有“南无普贤菩萨”六字真书,塔因此而得名。塔身为圆形宝瓶样,粗壮有力,塔脖子粗短,有如瓶颈。宝瓶上为圆形伞盖,顶有相轮两圈,整个造型丰颐稳重,庄严气派。 普贤塔是梵文的音译,为佛教菩萨名,也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与专司“智慧”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并称。普贤塔建于象山之巅,不仅极其形象地反映了佛教有关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与美丽动人的桂林山水传说也极相融。而“大象驮宝瓶”在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传统习俗中,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
象山的故事,随着人们对它的喜爱越传越广,象山的名称,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一变再变。它原先叫“沉水山”,因在漓江之滨,也叫“漓山”,唐代诗人元晦以“漓山”与陕西临潼的骊山同音,又改名为“仪山”。但不管如何改,老百姓还是喜欢它的形象而爱称它“象山”、“象鼻山”。人们还把它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的城徽。象山因此而新添美誉,盛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