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实旅游摄影生活纪录图片和视觉文化西山石刻杂谈我的生活梦想 |
分类: 桂林石刻 |
桂林西山以山峰林立的特色著称于桂林的,它主要由千山、立鱼峰、西峰、观音峰等十二峰组成,颇具规模,为历代佛家“情有独钟”。唐代时,这里开始广建寺庙,山上刻有唐代摩崖造像九十五龛共二百余尊。这些造像均具有唐代造像那种面部丰满,耳垂至肩,宽胸细腰,神态温和的特点。它们一尊一龛或是多尊一龛,高者2米,矮的才数厘米,分布在各峰山径的石壁上。这些摩崖造像虽没有北方和中原的石窟造像那种恢宏巨制、肃穆端庄的气势,却也具有岭南“小家碧玉”式的体态玲珑秀美、表情温和生动的独特地方风格。
佛像的捐造者李实,是隋朝太师太保申明公李穆的孙子。李实的生平,史料中无籍可查,从《造像记》中知其当时是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司马,但他捐资的造像,却是桂林史册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刻有造像记的摩崖造像。不幸的是,1986年,这龛造像中间的佛像头部被盗凿卖出国外,现头部为1987年由文物部门复制。佛像的右下方,题记:大唐调路元年十二月八日,隋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洲司马李实造像一铺
这尊坐高1.2米的佛像,丰面高髻,两耳垂肩,微露笑容,表情宁静含蓄,亲切温和。他身着轻薄贴体袈裟,衣襟斜披,袒露出右肩右胸,宽肩细腰,肌肉结实匀称,裸露上身,这些服饰变化反映了初唐到晚唐佛教流行的中国化轨迹。
佛双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雕刻莲瓣形背光图案。两旁有两尊高0.9米的胁侍菩萨。菩萨头戴花冠,身披轻帛斜至腹部,双手合十,侧身向佛,端坐于莲梗朵上。右手轻按右膝,手指直伸下垂,取:触地印
.左手腕上佩带"金刚镯",左右两边的侍从菩萨,都头带花冠,颈部配有环饰.左边的菩萨手带佛镯,双手合十.右边那位双手拱于胸前,似乎曾经捧着净水和一挂念珠.这组雕像刻工精美,风格独特,有着早期佛像裸露上身的特点。后人为其重镀了一是身金粉,更加栩栩如生,焕发新生.有专家认为,这种风格与印度菩提伽野大觉塔的佛像相似,可能由南方海路(由印度经南洋到广州,或由越南至广西)传入。
今记录在册的西山唐代造像记还有《佚名造像记》《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梁今义西山造像记》《尹三归西山造像记》《陈对内西山造像记》《李兴廖氏西山造像记》等。可以说,整个唐代是西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841~845年,唐武宗下诏禁断佛教,沙汰僧尼,废毁寺庙,全国的佛寺和造像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西山寺庙文化因此一蹶不振。虽经唐末武宗毁佛这段历史,但桂林西山还是留下相当数量的佛龛和佛像,可谓一笔珍贵的艺术遗产,受到了后人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