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旧县生活纪录图片和视觉游记旅行/见闻随笔纪实人文 |
分类: 各县风光 |
还是走进了它.
那天,很好的太阳.
一地的油菜花.绿绿的小草也钻了出来.
其实走进它,也就是多了几步
只是,觉得身边太熟悉的风景,往往都会忽视.
与我去过的一些古镇相比,旧县村虽没有名门望族遗留的楼庭大宅,但南方传统的马头墙、青砖黛瓦、坡屋面,却也显得气派大方,古色古香。民居多已废置,少有人住,所以在我看来多少显得有些破落,还好旧县村的商业气息不浓,因此也是我看到的被岁月碾过民风依然很淳朴的一个古镇。
旧县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新寨村旁,距离遇龙河约500米。建于1400年。此村建于旧县城遗址旁,故取名旧县。旧县地理位置极佳,背山面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出过状元、进士、文魁、武魁等国之栋梁。村后有寨山。村南仙姑山(俗称水缸山)上原有仙姑庙,其西有下庙,均已废圯;旁有古桥名下庙桥。该村古建筑群保存得较好,
那些老房子还躲藏在村子深处,古树下两位老人摆着小摊子,卖一些当地土产和自编的手工艺,一座破旧的祠堂映入了眼帘,这便是古民居中的黎氏宗祠,又名将军府第。这些老房子都是明清时代的青砖瓦房,基本保存完好,飞檐高墙内,约有几十户人家。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楼间,斑驳古旧的外墙显出它的久远年代,有些墙上隐约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
那里还有安静的湖水倒映出安静的山,安静的田野栖息着安静的鸭子。甚至那里的狗都很安静,长着善意的狗脸,憨态可拘。
跨进一间废弃的屋中,被焚毁大梁和家什,被熏得发黑的墙壁,见证了日军的战火也曾燃烧到这里,当硝烟最终散去后,古民居的精巧已不复存在,但那段历史却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些残留的遗迹上,不曾湮灭也无法抹去。
任意推开一扇木门,尽管院内到处是杂草丛生,那精雕细琢的精美,以诗画、雕刻、彩绘装饰的门面和窗柩,那别致、班驳的阁楼,那圆圆的枯井,在阳光和阴影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的沧桑,默默的向人们叙说着它们的曾经。据当地人讲,这里的主人大多在解放前期去了台湾或者香港或者海外.
很多民宅参观摄影都要收费。
老宅子青砖乌瓦庭院深深,每一件用时间打磨过的器具都显现出岁月的沧桑,时间流走了故人亦无踪影留下的只有无声的痕迹……
第一次看见下水道用这样样式的
黎行恕1941年任46军军长,镇守衡阳。1942年春改防洞庭湖。1944年夏,日军攻打
衡阳,黎行恕率队驰援。方至,城已破,回师广西,奉命防守桂林。桂林城未陷
黎部即西撤,日军占领柳州、宜山,直逼贵阳时,黎部方在南丹独山间与敌对峙
。国军一溃千里,社会舆论哗然。国民党两广监察署监察委员、军风纪视察团副
团长白鹏飞弹劾四战区和十六集团军防守桂林失当,黎行恕引咎辞职。
1946年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黎行恕任部长办公厅中将主任。白调华中,他告假回桂林休养。
黎行恕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对《四书》尤其有研究,当时有“四书军
长”之称。在桂林休养时,曾任私立西南商专国文教授。1947年当选阳朔国大代
表,出席南京政府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归来不久,即卧病不起,于1949年8月2
日病逝桂林寓所.
而黎氏宗祠所供奉的黎行恕将军便是一位抗日将领,这所祠堂已破败不堪,唯有门口的那只募捐箱还能告诉人们,祠堂仍在纪念这位英雄将领。
黎氏祠堂约建于清朝年末年,祠堂门窗、瓦梁雕龙画凤,大门有雕刻精美的吉祥物,大门两侧挂有清朝皇帝亲书的“状元”、“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最大的意外是黎将军家后人的农家饭店,在阁楼上凭阑品桂花蜂蜜茶吃当地美食,眼前是一片开阔得画一般的田园风光,宁静惬意得教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