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越南旅行/见闻视觉/图片感悟随笔河内情感 |
分类: 游记 |
这边已经是越南
杆的那头是中国
我们的时光一下倒退了20年,这是关口的厕所,比起50米外的中国厕所,差太远了,还要收钱。
我们的车
上了车,导游跟我们介绍,越南有“三苗条”:楼房苗条、道路苗条、姑娘苗条。
慢慢的,我迷糊地睡着,偶尔睁眼看一看窗外,山体与凭详那里的非常象,多是喀斯特地貌,一丘一丘圆鼓鼓的山,满眼都是一个大星星的越南国旗,它甚至出现在一个修车铺油油腻腻的门顶。民居多是法式的,细溜溜的单体的小楼,外立面围栏都雕成一根根细瓶子状。最惊讶的是越南人对色彩运用的大胆,除了最常见的纯净的鹅黄色,他们最喜欢用的颜色竟然中国人用于描画大鬼小鬼的翠绿色,隔一段距离就看到一幢绿森森得吓人的单体小楼,除了最恐怖的绿色,还有深紫色和粉红色的搭配等等各种大胆极了的配色。越南人对色彩的使用要么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要么就是彻底的稀里糊涂。
在路上的休息站,越南的客运车都是奔驰,看得我们一些发呆。
越南的东西,买了些吃,不好吃。
越南的厕所真的是不敢恭维,我进去了,看见类似我们这边洗澡间的房子,我以为走错地方,退了出来,看见越南人进去了,才知道那是厕所。

河内是越南的首都,位于越南民族发源地红河平原的中部,红河与墩河的汇流处,是越南最大的城市之一。
河内在越文里是指红河的内部,红河从市区旁边缓缓流过,越南的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车子从章扬桥进入河内市区。右侧是龙边桥,这座抗美战争时期饱受炮火蹂躏的桥梁,在越南民众的多次修复下保留至今,成了越南民族英勇不屈的历史见证。
红河安静地流过河内,河床很宽,河水很平静,静缓的河水上,东西错落地泊着一些船,船体远远的后方,就是朦胧着无数低矮小小楼的河内了。
章扬桥,是进入河内市区的主通道。该桥由越南自行设计建造。
龙边桥,长达2公里,系法国统治时期修造的。这座抗美战争时期饱受炮火蹂躏的桥梁,在越南民众的多次修复下保留至今,成了越南民族英勇不屈的历史见证两公里长的龙边大桥跨越红河两岸颇为壮观,远处是原龙边桥,炸塌的桥身歪躺在水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仍保留着。龙边大桥中间铁路两边公路,是通往河内的交通咽喉要道,也是敌机轰炸的重要目标。
进河内市要交进城费,而且是一天一交。我们的车在河内郊外停了20分钟,才顺利交上了进城费。我在车上,看着那汽车,摩托车从我们车边飞驰而过。
初到越南,满街川流不息的摩托车便映入眼帘。一个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600多万辆摩托驰骋在城镇乡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增长,不能不让人惊叹。如果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将越南比喻为摩托车上的国家则毫不为过。自行车几乎没了踪影,汽车已成了陪衬。从主干道到非机动车道,五光十色的摩托拥塞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浩浩荡荡的摩托大军伴着马达的轰鸣声从我们下榻的饭店门前大道流过,密集得令行人长时间无法穿越马路。车队中英姿勃发的青年驾车如行云流水;白发苍苍的老者行车似闲庭信步。如织的车流虽然使车速打了不少折扣,但不少人仍能左冲右突地穿梭其间,快速向前。
越南没有多少民族工业,路上跑的大部分是日本轿车,客车和大型货车都是韩国造,摩托车是“HONDA”。越南国穷民富,路上到处都是摩托车,骑车的人喜欢戴着圆边圆顶的“绿帽子”,就像电影里看到的越南兵戴的帽子一样。越南是个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街上跑的到处都是斜杠的摩托车,踏板车和直杠的摩托车很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汽车给摩托车让道的国家。
路边许多戴着越南帽脸遮一块布的越南女人蹲在路边卖法式面包,她们面前的麻袋有一人高,里面全是烘得黄灿灿的大面包,一块人民币一只。
公共汽车站
这是我们看见的唯一一位穿得象越南传统服装的漂亮女子
我们住的北都酒店,房间小,但是还可以。
路边偶然可以看到穿的制服象是黄狗颜色的交通警察,
河内就在窗外了,到处是黄蜂一样黑压压的摩托车,车上的人都戴着大大的口罩或者包着丝巾。路边的招牌让我知道了文盲的滋味,全是奇怪字母,字母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街两旁的建筑颜色混乱不堪,吵闹的车,乱的建筑,窄窄的街道,整个的河内就象一台嗡嗡作响的破收音机让我头昏脑涨。
许多小巧玲珑的“夏季别墅”,很多建筑具有法式风格。
和国内的一样,漂亮的是银行的房子
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城市脏乱差,没有很好的规划。越南的民房,大都显得很矮小,高不过三四米,长宽的比例很大,显得异常苗条,屋前两边往往有两根柱子,外观像极了中国的土地庙,外面漆成土黄色,瓦是黄的。房屋都是东一座,西一座,显得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很少有一个像样的聚居的村落。我想,这不知道是越南人的群体意识较弱,还是因为为了避免中越战争时中国一打一大片的炮火,而有意地把房子分散来建造。
前一篇:窗外的越南--1
后一篇:越南-杜拉斯情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