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美图旅行摄影丹巴梭坡中路碉楼视觉 |
分类: 游记 |
梭坡里丹巴没有多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在路边看对面的碉楼。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很多是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立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这些灰黑色的高大石头作品,每一座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站在碉楼下,会恍惚感觉在历史隧道里迷失了自己。
梭坡乡境内的碉楼最多也最出名,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群,共84座,堪称碉楼博物馆,有“千碉之乡”的美誉。碉楼的外型有四角型、五角型、六角型、八角型,还有十二、三角型,但比较少见。碉楼由片石砌成。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功力和工艺水平.
丹巴碉楼现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这没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是无法完成的。
碉楼与战争密切相关。丹巴的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与城栅的功用相类似。又比城栅更灵活;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工事;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同时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看完了,我们继续,前面还有个中路碉楼。
进入右边的一条小路,沿山路盘旋而上,爬升得很快。
中路乡里丹巴县城有30分钟路程吧,按理也是要收门票的(25元),但是基本没有人查票,只要包当地车子,司机会帮忙,绝对可以不要付钱,要是自驾游,肯定要收费的。
中路乡现存古碉楼193座,中路乡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前有墨尔多神山护佑,后有梭坡乡土地储备,山上泉水长流不息,山下有大、小金川汇合成大渡河南流。这样看来,中路乡无论讲地理位置,还是讲战争防御条件,都是古时冷兵器时代应对频繁战乱的绝好建都之址。
中路乡村落布局经过精心选址,具有朴素的规划思想,传统民居的建设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结合紧密,并将各种宗教、文化要素融入建筑之中,是研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民居的优秀案例。村落建筑疏密结合,与农田、树林均匀安排,布局合理。而建筑在修筑过程中多选择在容易采纳阳光的位置,坐北朝南修建,以便采集阳光和管理粮食。
午后的中路乡,阳光如流金般灿烂,葱绿山野之间,一座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碉楼端正笔直、棱角如刀峰。虽然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有的碉楼已倾斜,似比萨斜塔;有的布满苍苔,野草丛生……但其精湛绝妙的建筑技艺及顶天立地的雄浑之气,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了嘉绒藏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矗立在寒风中,碉楼显得有些孤独,已经很久没有人与它们对话了。它们使用的语言与现实日渐疏远,为此它们缄口不语,像历尽沧桑的老英雄,从不炫耀自己的过去。
看见有户人家在碉楼,上去问是否可以进去,漂亮的女主人有些含羞:5块
家里这样的一般分成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
独木梯,就在一颗碗口粗细的木头上雕刻了几个凹槽,可以放脚慢慢向上爬.我爬上第一层,一看,第2层也是这样的独木梯!层层之间都是独木梯连接,要想顺利爬上顶端还真的不容易呢。打死我也不爬了。
藏族建筑的顶很有意思,四个角都有白色的小尖,那是招四方神灵保佑的,中间有一个小祭坛,过节的时候烧一些酥油,粘巴,菩萨会高兴的。
路边遇一大妈
司机把我们带到了这里吃中餐,蛮多游客,定睛一看,一些是这几天碰到的游客,有在长坪沟露营的,有在双桥沟碰过的,看来我们的线路都差不多,反正现在也没几个人。
菜蛮和口味的,也不算贵,而这服务员也算是丹巴美女了,怎么样,不错吧。
路边经过一个很大的白塔,下车一看。
原来这儿就是墨尔多神庙,从这儿可以看到墨尔多神山。
来了几个藏民,搀着老的,抱着小的,拉着年轻的。就这样来了,很自然的,来朝拜的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
我也绕着它,转着经桶。
在旁边有个殿,我进去,听着那梵梵之音,跪拜在蒲团上。
决堤5分钟。。。
我说过要把你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放在白塔上的。
我一直是这样想的
但是到了这里,突然觉得这样你会离我很远,太远。。
还是
把你放心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