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香起舞
小园清风
对牡丹的认识,最早是从国画上。不论是写意泼墨的巨幅大作,还是工笔重彩的尺牍小品,只要是牡丹的主题,总会锁住我的目光。用吉祥喜庆、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甚至,对于武则天将牡丹贬到洛阳的传说,我一直深信不疑。纸上得来终觉浅,便总是期待着有机会能去洛阳一睹牡丹的芳姿。
大概是八年以前,忽闻长春牡丹园引种的牡丹开花了,便急匆匆前去赏花。流连大半日,仍不忍作别。第二天,又背上摄影的全套家什,起了个大早,天刚放亮就赶到现场。一会儿长焦广角,一会儿微距滤镜,折腾得汗流浃背。从此,每年五月,风和日丽、刮风下雨,再未停止拍摄牡丹的历程。
细品牡丹,千姿百态。以颜色分,红牡丹殷实敦厚富丽堂皇,黄牡丹宁静娇羞卓尔不群,白牡丹晶莹剔透暗香浮动,黑牡丹墨池洒金仪态神秘;从品相看,五朵花瓣的纯真浪漫,十几个花瓣的热情奔放,花瓣众多的一团和气锦绣相拥;若在气质上说,可谓既有窈窕淑女,又有雍容贵妇,更有风情万种的时装模特!
据《辞海》记载,牡丹属芍药科类,落叶小灌木。以色艳、香浓、品种繁多而居于群花之首。花的根皮“牡丹皮”是著名的中药材。牡丹花早年生长在我国西北部的深山野岭之中。唐朝时兴盛于京城长安,宋代时便集中到了洛阳,明朝时以山东菏泽的牡丹最为有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花,牡丹花还出口到海外,成为国人的骄傲。2005年,长春市园林部门在牡丹园引种了一万多株牡丹,北国春城与牡丹结缘。
文人墨客写牡丹的诗文很多。《全唐诗》中,写牡丹的大约有200多首。如白居易:“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如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
而今,岁岁年年,花期如约。我想,牡丹移植的成功,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观花赏花的精神需求,而且必定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虽然,今年的持续低温造成花期延误,有一半以上的花开不了,但每天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去探望牡丹。望着比肩接踵的游人,我不禁脱口而出:又是一年五月中,北国牡丹也倾城……

国色天香
晨露
花仙迎宾
富贵吉祥
流光溢彩
细雨如酥
争奇斗艳
姹紫

嫣红

宁馨

凝脂

簇拥

花开似锦
金色年华
锦绣
暗香
欢腾
向往
含翠
诗情
淡雅

双娇

唱和

清纯

心扉

含羞
待放
淡定
流连
和谐
希望
饱满

清新

媲美

丰硕
微笑
调角度
随手拍
走花径
等光线
列阵
陶醉
各取所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