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丹麦女王罗森堡宫旁边的森林公园草坪上

2.芬兰赫尔辛基松鼠岛一个小展览馆门前
今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在北欧旅行,常常可以在广场上、公园里和火车中,看到人们埋头静静地阅读,构成了一道道风景。阅读让社会更有文化韵味,让民族更具有文化素养。我感觉,这样的阅读,往往带来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
在我看来,北欧人的阅读,其实是一种随性的惬意的阅读。他们常常是在拣时间阅读,把阅读与休闲结合起来,阅读的确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次选出来的片子,并不是我刻意所拍摄的,它们只是两千多张北欧旅行摄影中极小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说,这是旅行的意外收获。看到世界读书日的信息,才有了这篇博文的主题。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选择4月23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巧合的是,这天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三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巧合之外,则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
西方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伟大发明是文字和城市。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让信息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换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赫尔辛基,还是斯德哥尔摩或奥斯陆,有书香的城市,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是令人向往的美丽的城市。
在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19日在京公布调查结果,除图书外,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均有所下降,而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增长迅猛。2011年我国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从对传统纸质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来看,2011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
另据芬兰媒体报道,2011年,芬兰共有842个公共图书馆,154个流动图书馆,分布于全国300多个城镇。80%以上的芬兰人经常光顾图书馆,平均每人每月去图书馆一次,每人每年平均借阅图书18册。光顾芬兰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全年达到1.1亿人次。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会积极参与网络阅读,但我更推崇书籍阅读。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娱乐和广告的内容。人类的理性洞察力,通过网络还很难获得。书籍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
现代生活节奏日渐增速,让人越发感到生活的沉重,而阅读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读书,算是一种小幸福吧。不要忽略小幸福,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累积起来的幸福。我一直坚信——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阅读让岁月的枝头总能开出一朵朵清新淡雅的花儿,孤独落寞的心,便会时时拥有不曾言说的幸福和满足。阅读,一定是惬意的。

3.芬兰坦佩雷奈西湖畔的岩石上

4.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门外的街路上

5.丹麦哥本哈根运河岸边

6.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广场上

7.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宫广场雕塑台阶上

8.芬兰赫尔辛基大教堂门前

9.丹麦厄郎利尼码头美人鱼铜像附近

10.芬兰坦佩雷市湖畔灯塔楼下的露天咖啡店

11.丹麦哥本哈根首相府前绿化地旁

12.丹麦哥本哈根议会大厦广场铜像下

13.挪威奥斯陆阿克胡斯要塞绿地上

14.芬兰坦佩雷奈西湖畔

15.丹麦哥本哈根运河新港酒吧街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