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主讲稿
(2012-09-17 15:03: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捕捉提取文本有效信息,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四年级集体备课主讲稿
新都小学
上周教研活动,汇报思考的结果,从“问题、方法、例子”谈。
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的能力有多种,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或初步判断能力,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文本中的相关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但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建立在能够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这是所有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发现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四年级新生多半不具备这种阅读能力,对文本信息熟视无睹。对题目要求不会判断、分析,不会进行联想和思考。看到题目就是大眼瞪小眼,交白卷,或者只是胡乱填满空格而已,导致每次的课堂阅读理解时,都是优等生唱独角戏,
后进生听大戏;每次单元测试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也是一大批人阅读理解题目失分过多。
因此也可以说,捕捉提取文本信息的考点在我们每一次的阅读考查中可以说是必定出现。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提取文本有效信息,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成了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怎样在平时练就这种阅读能力?
尝试解决的方法:
最基本的:1、首先养成读文的习惯。
不仅是读短文,还要读题目。很多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读题目,不读短文,逮到空就把它填满,认为任务就完成了,这经过狠抓严罚有一定的改善,还需要继续强调、惩戒。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什么),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思路(怎么写的)。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句(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研读问题。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其二、有计划、有序列地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到底如何捕捉提取文本有效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按从易到难逐步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分为提取单一的字面信息、提取隐含信息、提取多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合、提取多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比较等。
比如《火烧云》一文中,“预测”这个词语的解释,就是需要提取单一的字面信息。
火烧云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是什么颜色这个在短文里是直接出现的,而为什么,就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提取隐含的信息。
第三、学会抓“中心词”和找“关键句”来理解文本含义。
理解文本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比如:仔细朗读第2 自然段,展开想象,把话变成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几幅画面。对于这样一个训练。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
逐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阅读、分析的综合能力,孩子们还需要一些思考的方法,这些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地让孩子学会。另外,大阅读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还要督促孩子多读书,多思考。
另外我认为还要不断努力和重视的地方就是:关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