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的股市猜想与投资

(2008-01-04 09:22:12)
标签:

财经

股票基金

股市走势

风险控制

收益目标

分类: 股市风云基金天下
2008年要想投资成功,首先要明确今年的股市肯定会出现大幅振荡,振荡的幅度可能会超过3000点,所以如果只打算投资1年,那么无论是基金还是股票,可能都需要进行买卖操作,因为年终很难再次出现06、07年大涨长红的局面,最大的可能是年终以十字星收盘,简单说就是年终收盘可能还在5000点上下,但是这一年内却可能出现再创新高的局面,也可能大跌,跌幅甚至超过12月的调整。如果只打算投资1年,选择不操作,很可能收益是坐电梯,怎么上去的,还得怎么下来。
 
先猜测一下全年大致的走势情况:
因为在07年底刚刚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所以中期无疑是看好的,春节前很可能重演去年个股普涨的局面,也许指数涨的并不多,但是赚钱的机会肯定不少,能不能赚到就需要看大家选股选基的本事了。
 
春节后,因为临近年报批露的高峰期,业绩稳定而出色的大盘蓝筹股很可能开始发威,从3月延续到5月初的这轮行情将创造新的历史高点,如果这个时候再有股指期货的消息推波助澜,那指数超过8000点也不奇怪。
 
但是,就象6100点于2007年的压力,8000-8200点将成为上证指数08年的极限区域,一旦真的达到甚至突破,我会清仓所有的股票,甚至赎回或转换所有的股票基金。我不否认上证指数迟早会突破万点大关,但是肯定不会如此一帆风顺,指数在08年中就强行突破8200点需要付出的代价,将肯定远远超过去年突破6100点后的惨烈。
 
在经历了年报行情的上涨之后,指数很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甚至重新回到5000点下方,但是在4000点关口还是非常牢固的,一旦指数过分下跌,必然会引来新的抄底资金,在考验4000点的支撑之后,应该会重回5000点上方。
 
以上就算我个人对2008年股市的猜想吧,具体的时间和点位肯定不会那么准确,但是我认为全年总体走势应该是先扬后抑,破位之后,再反弹的行情。
 
有了自己的推测之后,我的投资计划自然也就清楚了:
 
首先把握上半年的年报行情,春节前重点关注中小盘股票,这段时间内,市场内将再次消息不断,题材漫天飞舞,机会和风险都很大,只能进行短线投资,如果不适应的话,就干脆重点关注以中小盘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几只基金,收益应该也会不错。
 
其次,在春节前抓住大盘每次回调的机会,积极布局蓝筹股票,为3-5月的年报行情做准备,这些股票春节前的利润可能不理想,但却是建仓的好机会。等蓝筹行情来临的时候,就只管持股待涨,而不用盲目追高了。
 
进入年中,股票方面就应该获利了结,如果指数上涨不是很过分的话,基金还可以继续持有,同时关注7月底的股票中报情况。如果因为指数过分上涨,引起大跌的话,那就不用着急补仓了,安安心心休息,什么时候破位了,什么时候回到年初,也就是现在的点位了,再考虑进场也不迟。具体情况现在讨论未免太早了,到时候再看吧:)
 
所以,大家应该意识到2008年的市场应该是风险和机会同在的,赚钱的机会甚至比去年更好,但是风险却大很多,一旦节奏没把握好,可能就要血本无归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大家在考虑收益目标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一下风险承受能力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
 
想到这里就多说几句,前两天一位“花蛇”的朋友的留言: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保本增值组合中的宝康债券.07年12月5日买入,到日前为止己经有0.91%收益.很值得我们中老年持有。我建议岁数大些的人,投资这类债券基金好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月月生息,日日生利.”
 
不少朋友看了之后可能都会觉得这只基金不到1%的收益也太少了,可我却觉得“花蛇”的选择十分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事实上,宝康债券正是凭借过去3个月7.6%的收益率,在所有开放基金中排名第二,出色抵御了去年第四季度股市大幅下跌带来的风险。对于那些已经退休,投资基金只是为了获得超越银行收益的人群来说,这类本金亏损风险极小,年收益10%以上的债券基金不正是最佳的选择吗?
 
所以“绿水江南”,你还要继续加油哦,虽然父母一代可能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是只要你把道理讲清楚了,请他们先尝试投资风险很小的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几个月后,让他们得到甜头,逐渐明白基金的风险究竟在哪里,我想在通货膨胀加剧、存银行贬值的今天,他们还是会愿意尝试投资基金的,不过老年人不愿意承担过高的风险,债券基金就好,不用非要勉强他们投资股票基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